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突出“四性”
新课改走到今天,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进。但是作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业设计问题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对小学生来说,作业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有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新知。在现实中,作业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业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
但是,目前情况下教师对作业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课改以前的状态,作业问题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特性,尤其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非常突出。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必须突出“四性”。
一、针对性
作业设计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同样,一节课的作业设计也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实中,绝大部分教师在布置学生作业时,往往是在泛滥的教辅资料中信手拈来几道题,很少去考虑内容的针对性。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9-40的教学内容(简便计算),不少教师课后布置的作业基本上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计算题。这样内容单一的作业虽然巩固或强化了简便计算的技能和技巧,却忽视了“运用简便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些形式单一、机械、枯燥的作业,既达不到围绕教学目标去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所学知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又忽视了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很好地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的作业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打折,长期下去还会造成恶性循环,无形中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内容的多样化、形式的多样化去突出作业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业的效果。
二、层次性
作业设计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课堂教学如此,作业设计也应如此。数学学科有其学科的独特性,很多数学作业的解答过程都有着严谨的逻辑性,甚至答案的唯一性。如果作业设计是“大一统”式的,必然会导致作业效果的两极分化。优生“吃不饱”的现象会造成他们的潜能不能被充分挖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甚至会造成优生不优、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会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厌倦,个人情绪的悲观。尤其是少数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有时候还可能会出现一题都不会做的现象,这对他们的自尊心会有很大的伤害,对学生学习和个人成长极为不利。
这种现象与新课标中“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是截然不符的。因此,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让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中,让全体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发展,作业内容也要因人而异,分层布置。
三、趣味性
作业设计要讲究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有趣的学科作业不仅能吸引学生喜欢这个学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内动力,甚至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的中小学数学作业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很少有教师自我设计的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教师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应试的需求。作业题目往往只重视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设计没有新意,常常是通过量大而取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作业设计一定要尽量克服学科的局限性,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和没有思维价值的练习。要尽力把巩固知识、训练思维和发展创造性寓于趣味的题目之中,把知识点融入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作业设计也可通过改变作业的形式,丰富作业的内容,调整文字表述等方式增强趣味性。通过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做作业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去自觉主动完成作业。但是,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克服题海战术,这样的做法只能使学生对作业越来越没兴趣,最终甚至会丧失对数学的兴趣。
四、实践性
作业设计要突出实践应用——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知识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学习数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可是,现实中不少教师为了考试的需要,要么是考什么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不考的内容就不布置;要么布置的作业大都是侧重技能技巧训练的题目。长期下去,学生成了解题高手,却不知道怎样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突出作业的实践性,在设计作业时可充分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去完成作业。如学完“统计”的知识后,可设计一些让学生统计家庭日常消费或收入变化的一些数据;学完“利息”以后可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存取款的感受,独立计算一下应得的利息。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深层次地凸显了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