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名师交流破解择校"顽疾"
青岛南京路小学二年级1班的小学生马可欣上学一直特别起劲,因为她特别喜欢自己的班主任邱皓琨老师,每天她都早早起床盼着去学校——因为邱老师有好多新鲜花样儿吸引着她呢!马可欣的妈妈看到孩子像小鸟一样快乐地飞进学校,她也欣慰的笑了,她蓦然发现,去年没有实现的择校心结早已经烟消云散了。市南区的名师交流活动,正在悄然改变一些传统思维观念。
交流名师进入角色
邱皓琨是2009年市南区第二批20位异校交流的名师之一,自从200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她从青岛市实验小学转入南京路小学担任老师,为期两年。一年多以来,邱皓琨在新岗位上不断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一方面,她担任南京路小学一年级的教研组长,与老师一起备课,将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见解通过教研活动传递出去。另一方面,她在南京路小学带了两个“徒弟”,一个侧重教学,两人互相听课,邱皓琨还就作业批改、备课、研讨课等教学细节悉心传授;一个侧重班主任管理,邱皓琨更是言传身教。去年教师节时,许多学生都给邱老师送来贺卡,有的学生还因送的礼物大而很有面子,也有学生没有准备。邱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在班上说道,“老师今天收到非常多的礼物,很开心,你们知道我最喜欢哪个礼物吗?”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地猜起来,邱老师却出人意料地拿起一张再朴素不过的白卡纸,上面用黑色铅笔简单地勾画出一些图案,并解释说,“我最喜欢这张贺卡,因为这位同学来得最早,今天早上他到校后很用心地制作这张贺卡,所以这样的礼物最珍贵。”如此精彩的班会令一旁全程参与的“徒弟”受益匪浅,悟出许多班主任管理的“门道”。
由异“师”到异“帅”
谈及此次名师交流,市南区教育局局长赵辉给予诠释———从表象而言,名师交流全部根据各校学科发展需求,发挥名师辐射作用,将均衡教育的理念从教育内部传递到社会层面。其实,名师交流最终手段是统筹教育资源,构建高平台的优质均衡教育。2008年8月,市南区首次派出7位交流名师,改写了以往名师“一校所有”的历史。实践证明,名师交流不仅送去了前沿理念、教学经验,还带去了很多高端的教研课题以及丰富的教研活动信息等。另外,名师的业务素养、教学特色、研究品格、敬业精神等这些隐性资源的辐射,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受益匪浅,由名师而引发的“蝴蝶效应”初步彰显。几年来,市南区异校交流的名师除了需要具有市级以上教育教学称号的“硬实力”之外,更要有令人瞩目的“软实力”——师德素养高尚、业务底蕴丰实、教学特色鲜明。异“师”、异“帅”必须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加显着的效果。市南区规定,凡在一所学校连续6年任职的校长必须进行轮岗交流。仅2008年,全区就有80%的小学和50%的中学更换了校长,其中轮岗12人,从省级规范化学校异校提拔9人,特别是3位名校长的轮岗,打破了长期以来名校校长终身制的做法,也使名校优质资源得以有效辐射。目前,区内82%的公办中小学校长和81%的中小学副校长已经完成了轮岗。
名师交流直指择校“顽石”
异“师”也好,异“帅”也罢,一应改革都是直指择校这块教育“顽石”,向着教育均衡的理想迈进。借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的话,教育在历经布局调整、设施加强等硬件建设之后,已将发展的目光定格于内涵发展,于是均衡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大教育的主调。教育的公平在于能够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可以促使处于弱势状态的人群向上层流动。但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在这种饥渴的背景下,名校炙手可热,择校屡禁不绝,也衍生出一些负面现象。学区房价高且一房难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目前,青岛市二手学区房房价普遍超过同等地段房产类似住房的20%以上。更令人忧心的是,不减热度的择校可能会使教育公平的基础逐渐丧失,直接影响到各社会阶层借教育进行调整的活力,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均衡。毋庸置疑,择校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优质资源的匮乏,实现教育均衡应是制止择校的良方。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让更广大群众受惠,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市南区连续三年交流的47位名师已辐射到全区61%的小学及75%的初中学校。为了达到“输血”与“造血”的双管齐下,市南区还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名师培养配套措施。包括:出台了《市南区名师培养计划》、《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自2008年开始,每两年评选10名“市南名师”,除规定每位名师获得奖励1万元之外,还赋予名师指导培训、帮扶义教等相应的职责和任务。08年以来,市南区依托中国教育学会,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区域教师发展培训基地,投入1200多万元用于教科研及教师培训,启动了《教师专业素养三年提升计划》,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全员练兵,全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另外,加强对师资人才的引进和调配,08年以来有12名引进教师和115名录用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基本实现了师资人才的优质均衡配置。
名师异校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的调整,名校长轮岗更是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与活力。市南区校际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一些发展中学校的社会声望日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社会的认可度在持续上升,“择校”传统思维正在产生动摇。加之随着市南区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市南区中小学校的硬件和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至2010年,市南区本区域内择校现象减少了60%,区域内初步实现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1年,市南教育局还将进一步加大师资交流力度——由名师交流,转向更广范围的教师交流,建立长效机制,让教师交流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源头活水。
师资均衡呼唤新机制配套
均衡师资之后,是否会引起学校的整齐划一?对此,市南区也在运筹帷幄之中。市南区教育局局长赵辉表示,目前市南区已制定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特色学校,鼓励中小学挖掘传统文化,并通过幼小初一体化、增值评价等项目推进,以此实现“一校一特,一校一韵,一校一品”,充分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使得学生快乐学习,绽放出各自的个性。市南区教师交流作为均衡师资的尝试无疑应该赢得很多掌声,但这只是均衡教育的一项探索。要让教师交流走得更好更远还需要相应的机制配套。国家督学、青岛市教育学会会长陈显青认为,教育均衡亟待建立配套机制,教师交流也同样如此。人才流动应该与相应的职称评定、人事制度等同步改革,方能发挥更多的效应。总之,均衡教育是一个过程,总是由相对均衡到不均衡,再到相对均衡。我们不可能有一个均衡的终极目标,均衡只是相对的。教师交流,就是要在整个群体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一个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不断运用激励或扶持手段推动发展,促进平衡,从而全面实现教育的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