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引入国际元素遇尴尬 教育国际化不应是口号
新闻晨报
2010-11-30 17:32:46
晨报讯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政协委员这样形容目前上海国际学校和本地学校的生存状态。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卫直言,上海的教育国际化不应该是门面和口号,通过推进国际化教育,解决中国教育的瓶颈问题和做好制度设计迫在眉睫。
日前政协委员视察了上海法国学校、德国学校和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上海的国际化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育,包容的教育,能够迎接全球化挑战。目前,上海本地学校在教学中引入国际化元素时,经常碰到课程审核问题、教师资质把关问题,而国外教育却在入学多元化、课程多元化和出口多元化方面特色鲜明。上海的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国际化教育应该让孩子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市教委副主任王奇介绍说,上海现有32所学校纳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范围进行管理,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及课外补习课程,课程类型也因学生的需求不同设有美式、英式、国别课程,兼容性较强的国际课程及中国文化课程,教育体制主要沿袭北美和欧洲。市教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3-5年发展规划》,逐步引导开办方依法设立新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同时也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本地中小学、幼儿园接收外籍人员子女随班就读。外籍人员只需向居住地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其随行子女均可被接纳本地学校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