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南京外国语开学典礼(3)
媒体的评论说, 80年代要比现在落后很多,但是在那个时代,弥漫着一种理想主义气息,郎平代表了80年代理想不死的精神。这是多么恰切而又令人动容的评价!
二十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有一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纪录片,记者访谈了社会各界的人士,问了同一个问题,谁是你最敬佩的人?有人说是郎平,有人说是陈景润,有一位老科学家说是邓稼先,他说道,之所以某些大国不敢拿我们怎么样,不是因为我们地大物博、也不是因为我们人口众多,那是因为我们有“两弹一星”。
当年的邓稼先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就立即踏上了归国的旅程;有一次去西湖开会,不爱照相的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茫茫戈壁上,穿着旧军大衣的他在风沙中勘测原子弹试验场;一次核弹点火后未爆炸,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进入实验场,他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死亡之地,双手捧出了哑弹,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几年后,北京301医院,他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临终遗言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拉得太远”;去世前,嘴角出血的他与他的老同学杨振宁合影,脸上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
一个26岁就毕业于美国名校的“娃娃博士”,在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和相濡以沫的妻子过了10载夫妻分居、音讯不通的生活,领导15次现场核试,年仅62岁就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就是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人生。
鲁迅先生在他的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有一段文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邓稼先和郎平,正是“中国的脊梁”。
今年7月初我有幸受邀参加北京大学2016届的毕业典礼,受邀的条件是四年前向北大提供不少于10名优秀生源的中学校长,当年南外有14名同学进入北大学习,如今他们或继续深造、或服务社会;今年清华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代表学生发言的是法学院的蔡泽洲同学,也是南外2012届毕业生。我们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南外学子正朝着“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之培养目标,发扬勤勉踏实的精神,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中国的脊梁。
各位同学,新学期即将开始,我们都正处在一个新的开端,这个开端不仅表示时间的起点,更蕴含着主导我们发展的原则。我们身处一个竞争激烈、变化万端的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行为方式、思维方法、思想观念都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指引,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的支撑,我们很容易晕头转向、疲惫懈怠。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利益与他人、社会、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利益的一致性,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民族复兴、人类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树立起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最后,祝同学们新学期快乐,在南外校园中自由思想、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