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沙洲中学简介
南京市沙洲中学地处城市边缘,是建邺河西新城唯一指定民工子女就读的公办初中校。目前教学班13个,在校学生519人,而民工子女就有475人,占到了全校学生总人数90%以上,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2006年学校面对本地生源锐减至个数,学校又暂不动迁的实际情况,本着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思路,学校领导班子提出走创办民工子女教育特色初中之路,变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立足民工子女教育做文章,打民工子女教育品牌,在南京市率先提出“融合教育”这一办学理念。学校以“勤”为校训,鼓励和鞭策上至校长、老师,下至全体学生,全校同心协力,创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并且特将让民工子女“做一名昂首挺胸的南京人”作为办学目标,以“成长在南京”、“成人在南京”、“成才在南京”、将来“成功在南京”为教育策略,并以此衡量和鼓舞外来民工子女,关注他们的学习及心理,为民工子女将来可能融入南京成为南京新市民奠定基础。
“融合教育”指为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生活、心理上迅速与本地融合,同时能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并促使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采用的教育教学的策略研究。学校将“融合”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突破点与归宿点,以实际情况为基本,以包括师生在内的学校发展为根本,这是我们最初2006年提出的最朴素的“融合”教育哲学。两年多来,学校领导率领全体教师立足沙洲中学的实际,不断分析新情况,探究教育新规律,不断充实丰富“融合教育”的内涵。围绕“活力沙中·魅力融合”做文章,不断求索,让“融合教育”融合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外来工子女接受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广阔的“融合教育”之路。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方面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为学生今后成人、成才、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大和谐氛围彰显融合教育魅力
1、融合教育魅力之一:师生和谐
教师在学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沙洲中学全体教师没有因部分外来民工子女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就对他们投去异样的目光。相反,而是对他们倾注了大量的关爱。先后开展了党团员结对帮扶学困生、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过生日、与建邺高级中学合作的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捐衣献爱心、老师无偿进行课业辅导、“我心爱的学生”演讲等活动,并联合沙洲街道成立了“阳光助学基金”,每年3万多元助学款送到贫困的外来民工子女的手中。不仅如此,校园墙壁上校长寄语沙中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和谐在沙中;养成良好习惯,文明在沙中;提高学习成绩,勤奋在沙中;消除心理障碍,快乐在沙中”,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每位外来民工子女的激励和期待。沙洲中学的学生很多学科是零起点,如英语,但老师同样能以一颗平常心,耐心、细心的辅导他们,帮他们找回信心,明确努力方向。对每位学生的激励、赏识、融合、期待处处体现了沙洲中学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好学生,提高就是一百分”,使每位沙洲中学学生生命充满活力、更增色彩。
在外来民工子女中开展爱我班级、爱我沙中、走进南京爱我南京、教师节给教师献花、“夸夸我的老师”演讲、“我与沙中的故事”征文、母亲节话感恩见行动等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不增进了师生情感。
全校现已形成以民工子女教育为主体的校园氛围,人人为民工子女着想,个个替民工子女做事,不计报酬,不问得失,争上课、争辅导。学生也刻苦、勤学、上进、有礼貌、懂感恩。教师坚持“融合教育”理念,一视同仁,爱满校园。领导关爱教师,教师关爱学生。在沙洲中学教师强调客观原因的少了,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多了;简单教育方式的少了,用心交流的多了;责备学生的少了,欣赏学生的多了。爱的教育让沙中师生找到了支点,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敢于和自己比,和原来比,进步就是成功。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空间。整个学校师生关系融洽、氛围好。一位已毕业升学的民工子女给学校留言道“我爱我校——沙洲中学。我爱校园里的每一位老师,我爱校园里的每一草、每一木。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报答我的学校。我也衷心祝愿我这充满魅力的学校越办越好。”
2、融合教育魅力之二:师师和谐
校领导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坚持用真诚和爱护去弥补客观条件上的匮乏。平时学校领导注意用满腔热情去做教师的思想工作,用真心诚意去感化教师。学校尽其所能为全体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情绪,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比如为上早自习的教师订牛奶;每位教师过生日时送上蛋糕和学校的慰问;每学期组织教师1+1亲情游;慰问教师中的军、警属;青年教师联谊等多项活动。让老师们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增强老师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学校工会也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坚持为教师办实事,教师福利得到改善。学校领导工作再忙,教师及其家属生病,以及寒暑假都安排时间登门探望。这一项项“暖人心工程”,体现了学校领导真正以“真情”关爱队伍,以“情感”留住老师。全体教师也常念敬校之情、常怀感恩之心。
在教师中,学校通过建立“沙洲中学融合教育教师风采录”,在橱窗进行展示、“同伴互助1+1>2”教研、“多元赏识”表彰(奖励面在80%以上)、“精英团队”引领等方式,让老师互相悦纳、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着力提高教师工作幸福感、成就感,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人际环境。同时也要求全体教职工志存高远,忠于自己的学生、忠于自己的学校、忠于自己的岗位,用实际行动宣传我校的办学实绩,把自己的命运和学校的发展捆绑起来,牢固树立“今日我成就沙中,明日沙中成就我”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不断的去理解教育的本质,要明白教师的工作是一个良心活,要用心灵去和学生的心灵对话;要明白教育本身就要求我们做一个精神高贵者,踏实、求真,不虚妄、不妒忌,同时享受战胜自我的乐趣。
教师既是“融合教育”的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为此,学校在教职工中倡导“七多七少”意识,即:多一点大局,少一点计较;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多一点真诚,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和谐,少一点纷争;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埋怨;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多一点建议,少一点意见。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之下,相互“融合教育”下,创设出一个和谐、奋进、大气、欣欣向荣的校园文化场。
3、融合教育魅力之三:生生和谐
沙洲中学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的河南、苏北、安徽等3个省、13个比较贫困落后市县的农村地区,父母文化素质不高,来南京打工大多从事各种生产、服务性行业,收入较低。他们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英语学习吃力、学习习惯不太好、充满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落后于城市同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外来民工子女在接受异域城市教育的过程中,短时间内能否适应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区域转换?能否适应大城市的教学要求?能否与本地学生和谐相处?能否在异地他乡得到心理上的认同,从而产生城市的归宿感?“融合教育”就是要让地处南京大都市中的本地学生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容纳接受,比如对生活习惯的理解、对方言土语的尊重、对其淳朴善良的欣赏、对学习水平的平和态度等;同时也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南京生活学习过程中迅速融入本地,能接受本地城市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本地教育教学要求,在心理上得到认同感和归宿感。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沙洲中学把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融合编班,在日常管理中营造城市居民子女与民工子女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通过以“精神关怀”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状况、精神生活,让其融入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开“学会尊重他人,善于与人相处”的主题班会;中秋节南京孩子和民工子女一起进行以“话中秋、诉亲情、学感恩、共和谐”为主题中秋赛诗会等等。让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照应、相互尊重、互相悦纳、相互合作,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相互融合。校内外来工子女间也平等互爱,没有歧视,心理健康。我校初三(2)班何水仙在南京市外来工子女教育研讨会上发言:我是南京市沙洲中学的一名学生,我叫何水仙,是众多外来民工子女中的一员。我来自安徽省无为县,在我的学校里我感觉不到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身份的区别,恰恰相反,我感觉到的是无比的关爱与尊重,我生活得充实、愉快。
在学生中,悉心培育对“南京、老家都是我的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对每班第一名奖励自行车、复读机;前五名奖励学习用具;进步大的学生奖励“肯德基全家桶”等多元化分层式的表彰。对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还实行物质资助,为学生学习创造物质条件,不断激励民工子女要懂得生活艰辛和努力学习的必要,要懂得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才能在南京站稳脚根,才能融入城市,成为南京新市民。
4、融合教育魅力之四:家校和谐
学校和家庭融合和谐是沙洲中学一直倡导的深度“融合教育”理念。 在家校联系中,通过发放独特有效的家校联系卡、中秋节送千块月饼给外来民工家庭、元旦给每位家长送去一份新年贺卡、教师节家访送民工子女家庭金龙鱼油等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宣传建邺教育和学校办学所取得的成绩,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搭建了家校互通的平台。如教师节家访中有的家长说,自孩子上学以来,从来没有老师到过家里来过,今天是你们教师自己的节日,可是你们却给我们送礼来了。到初一(2)班毛丽萍家时,家长甚至感动的痛哭起来,把老师当作了自己亲人,对“亲人”述说着生活的艰辛和对孩子美好的希望。他们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学校,老师是自己的老师,教育是自己的教育。最近我校初三(2)班周旋家长特地来到学校,不为其它事,就是要亲自对校长说一声谢谢,谢谢学校为民工子女做得件件好事。
针对外来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的生群,我们还尽力提供一些帮助性的服务,作为“融合教育”理念的延伸,更使学校和家庭融合和谐。一是成立学校成立“济困助学基金会”,教师节通过向街道、友邻单位拉赞助等各种公益活动,筹措基金,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每年学校用于学生资助奖励费用达3万元以上。二是帮助外来民工联系就业,因为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与其父母的工作与就业悉悉相关,有些民工一时没有工作,小孩已经入学,学校就主动介绍推荐给一些用人单位,使民工子女家长可以安排工作,使他们的孩子可以安心就学。三是帮助外来民工子女联系继续学业,初中毕业时,学校主动帮助外来民工子女联系高一级学校。针对成绩优异、经济贫困的民工子女,我校与相关的高中进行沟通,详细说明情况,让他们一上高中就能获得优惠;针对成绩不好的民工子女,我校与相关的职高、中专进行联系,帮他们找一就业前景好的学校就读。
5、融合教育魅力之五:社校和谐
学校和社区融合和谐是沙洲中学深度“融合教育”理念另一种延伸,是构建学校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和谐局面的重要方面。在学校和社区共建中,学校除了一些教育设施、场地对社区开放以外,还走进社区开展教育服务活动,开设不同学科的兴趣班、辅导中老年歌唱团、提供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比如今年沙洲中学开展“教师回报社会”广场活动,到沙洲街道双和园社区除了进行教育咨询外,还开展一些深受老人和小孩欢迎的空竹、沙画、葫芦丝和书法等活动。活动开展近两个小时,居民们兴趣盎然,不愿离去。社区杨书记说:“这样的活动非常好,既增进社区对沙中教育的理解和信赖,又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让社区和学校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再如沙洲中学积极组织节目参加建邺区沙洲街道举办的以“新城区、新文化、新风采”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师生同台表演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剧“和世界联网”,用美妙的歌舞向观众们展示了时代的发展,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素质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受到社区领导、群众的一致好评。这些活动不但展示了教师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而且教师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十大“融合产品”尽显沙洲中学活力
1、沙洲中学活力之一:融合教育课题
以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校之路,是沙洲中学倡导的学校发展战略。学校课题“外来民工子女融合教育实践与研究”是南京市教科所、南京教育学会市级立项课题,是省教育学会重点资助课题(12000元),也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
的项目学校。学校以此课题为载体,提出了融合教育研究方向和策略。全校上下都围绕“融合教育”做文章。清晰的办学思想不仅凝聚了教师,而且激发了学生,使得学校工作有了抓手,教育教学研究有了内容。
2007年6月,南京市教育学会“外来工子女教育研究中心”在我校挂牌。市教科所专家、河海大学教授及研究生也加盟学校“融合教育”研究,为学校的的超前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更具实效。2007年10月学校有9个“融合教育”的个人子课题在市教科所立项。2007年12月以“融合杯”命名的论文评奖在南京市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中征集。2008年5月沙洲中学在全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研讨会上宣讲融合教育。现沙洲中学“融合教育”研究正如火如荼开展,“融合教育”内涵不断“深化”,“融合教育”的办学特色逐渐彰显。“融合教育”成了沙洲中学品牌、代名词。
2、沙洲中学活力之二:融合校本课程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父母虽在南京从事劳动、工作但极具不稳定性。因父母工作变动而随时变迁生活、居住、学习的环境,时常造成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环节脱节、学习行为习惯欠佳等学习障碍。经调查该类学生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75%。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南京学习过程中迅速融入本地,能接受本地城市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本地教育教学要求,学校专门开发好针对民工子女学习实际的学法指导校本课程:初一开设,每周一节,专门由一名从教30年经验丰富的语文高级教师编写主讲,共10讲两万多字。“强化学法指导”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本地区学习要求,尤其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所推进。
为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了解南京、热爱南京,将来建设南京,成一名昂首挺胸的南京人。学校在初二开设“走近南京文化”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节,专门由一名“老南京”教师主讲,共10讲三万多字。初二(1)班臧元娜同学(原籍:江苏省泗洪县)在作文《美丽的南京,我的家》写道:我的第二个“家”,南京,有同学,有老师,有自己,仿佛一片执著而明媚的阳光,让人心里很温馨。无论以后怎样,家是最让人怀念的,令人挚爱的。我爱南京这个家。
3、沙洲中学活力之三:融合空竹活动
抖空竹(又名抖嗡)不仅是一项有益的体育运动,还是南京文化的特色之一,特别是抖嗡的娱乐性、技巧性、表演性让学生非常感兴趣。为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006年12月31日南京第一支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组成的中学生空竹表演队在沙中成立。2007年9月,学校空竹队参加南京市首届民工才艺大赛,赢得赞誉。2007年11月份学校空竹队在全区运动会上喜获团体表演一等奖。2008年3月参加“2008玄武湖景区百花闹春迎奥运游园会”的开幕式表演,得到了到场领导和嘉宾的一致好评。2008年5月10日,参加NIKE“让我玩”城市流动青少年江苏省运动会,空竹表演赢得了组委会的赞许。一次次成功,让学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自信。
现学校在“空竹”体育特色活动卓有成效基础上,做大做精,定时定地定人有计划开展“抖嗡”体育特色活动,作为每天下午的体育大课间(35分钟)必做特色活动,空竹的专任教师、教师空竹队的教师和班主任都全程参与。学校还把空竹作为学生冬季锻炼活动。目前全校师生人人参与、人人会抖空竹、相互切磋技艺。融合空竹活动已成了沙洲中学品牌特色,今后我们将在整合教育资源基础上使空竹队的训练身影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使空竹文化与南京文化的交融,让空竹的声音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上。使我们的空竹教育立足沙中,辐射建邺,影响省、市。
4、沙洲中学活力之四:融合讲坛
“融合讲坛”是沙洲中学政治学习特色之一,已形成惯例,每月二次,让老师、学生,甚至让家长走上讲坛来讲述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真情感人的故事。
情景一:沙洲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屏幕上出现鲜明的字幕“沙洲中学首设‘融合讲坛’开讲——第一讲《我心握你手,一刻不停留》”。年轻班主任刘美云老师正在深情地讲述着班上一个想考入北大的女孩的故事。她说,这个女孩父母都在外地务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她的成绩不是很好,在刚入初一的第一次月考中,语数外三门学科都在及格线上徘徊,就是这样的女孩,却有着高远的志向——想考入北大,而且她也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着,这次期中考试她居然挤进了班级前十名……
情景二:“学困生”走上沙洲中学的“融合讲坛”。 近日,沙洲中学的“融合讲坛”迎来一次“特殊”的演讲。说它“特殊”,不仅因为这是第一次由学生和他的班主任同台演讲,而且演讲的学生竟是一名“学困生”。这名学生是从一外来工子弟民办校转到学校初三就读,学习基础很差,刚到校时,学习很难跟上,他一度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想放弃学习。可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使他重新燃起希望和信心。演讲中他用一个个真实的事例诉说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说:“亲爱的老师,虽然我学习不好,但你们能平等地对待我,尊重我,为我付出的甚至比好学生还要多得多,也许老师们你们自己不注意,可是您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小暗示,哪怕是一个浅浅的笑容都会在我内心荡起巨大的涟漪,让我重塑信心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紧接着,班主任张瑾老师也登台发言,张老师从他刚进入班级的表现及任课老师对他的不放弃,谈到老师对待差生的转化必须要有信心,重在鼓励赏识,贵在持之以恒。他们的精彩发言赢得全体教职工的高度认同,同时也激发了教师对提高学困生学习力的信心。教师们感到学生上讲坛的方式很好,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更能促进自己转变思维方式,以更大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帮助他们。
沙洲中学“融合讲坛”,还邀请相关专家、小学班主任、高中班主任、职教班主任等上讲坛。让教师通过专家的引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了解我校学生的生源学校,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学生现在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在我校这三年中我们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通过了解我校学生输出学校,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一下自身的教育行为,反思一下我们还需要为学生做些什么,从而进一步明晰自己该做什么事。
沙洲中学“融合讲坛”不但开辟了学校“融合教育”的新天地,而且还为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5、沙洲中学活力之五:融合社团
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正规的公办小学教育,这不仅体现在课程学习习惯、学习思维及学习能力的欠缺上,尤为突出的是他们的课余文体生活和社会活动非常贫乏,不仅是能力的缺乏,更是意识的滞后。为了全面深化沙洲中学一贯秉承的“融合教育”理念,高层次落实好“同城待遇”,也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水准,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我校在开展好第一课堂的教育活动之外,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师资和设备,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确保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张扬自己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信心、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校在上学期开展“第二课堂”并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之上成立沙洲中学“融合社团”,并通过招标的形式确立有关项目,在推进“融合社团”纵深发展的同时扩大学校“融合教育”外延。为确保“融合社团”活动的开展,活动做到“五定”、“四性”、“五有”。“五定”为定时间、地点、人员、辅导教师、活动内容;“四性”是指活动内容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五有”是指各活动小组要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反思、有成果。在推进“融和社团”工作的基础之上,加强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委托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验》项目子课题实验校,并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开发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融合社团中的民乐、经典诵读、健美操、集体舞、科技、美术等小组学生上百次在区市省各项比赛中获奖。
6、沙洲中学活力之六:融合之声广播站
沙洲中学“融合之声”广播站以全面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办校园广播站,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
“融合之声”广播站于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2:00—12:30广播,广播站设校园快递、学苑杂谈、英语乐园、文学长廊、心灵驿站和音乐畅想六大板块。学校“融合之声”广播站有“编辑小组”和“播报小组”,在初一、初二范围内公开招聘,播音员有10名(其中4名英语播音员)、编辑员有6名(其中两名为英语编辑),负责投递稿件的编辑和播报。
7、沙洲中学活力之七:融合文学社
沙洲中学“融合文学社”目的在于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课余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展现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创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己的文学社团,让他们展示才华、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使文学社真正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的广阔舞台。
“融合文学社”设社长一名,全面负责文学社工作;三个副社长(初一、初二、初三各一个)负责组织协调本年级的文学分社的各项工作。每班为文学分社,设分社社长一名,全面负责班级社员的投稿、编撰,分社的宣传等有关文学分社的一切事务(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责任心强,热心于文学社工作的学生);编辑一名,负责稿件的打印和编辑(家里有电脑,对电脑较为熟悉,会打字的学生);审核一名,负责做好各种活动记录以及班级稿件的整理、保管工作;负责对打印后的稿件进行校对等工作(对文字感悟力较强,非常细致、责任心强的学生)。学校专设“融合文学社”橱窗定期展示优秀文章。
“融合文学社”创办二年不到,效果显著。初一(4)班仲宁(原籍江苏淮安)作文《歌声永远响起》2008年5月14日刊登在扬子晚报作文版上;2008年6月“融合文学社”参加全区“我爱妈妈,真情回报”征文比赛,包揽了中学组一、二、三等奖。“融合文学社”的网上博客也引起江苏省作协第四届签约作家、江宁第九届政协常委“打工诗人”屏子女士的关注。屏子女士受沙洲中学“融合文学社”邀请专为文学社学生开设了一次精彩而感人的讲座并做文学顾问。现“融合文学社”出专集一本,内含“融合文学社”社员优秀诗稿24篇,优秀作文41篇。
8、沙洲中学活力之八:融合之星表彰
沙洲中学的领导和全体教师坚持“融合教育”理念,相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视同仁,爱满校园。本着“激励、赏识、融合、期待”要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多元化表彰,广称为融合之星表彰(有五大类,二十八小类),大搞“奖状工程”,必须保证每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学期至少有一张奖状带回家。比如每周的校、班会,要表彰上一周卫生、纪律等方面表现好的班级和学生,评出“纪律标兵”“礼仪之星”“最佳值日岗”等;每学期末,学校除表彰“三好生”“学习标兵”“进步之星”之外,还要多形式表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如“艺术明星”“体育明星”“空竹之星”“编辑之星”和“播报之星”“文学之星”等等。
9、沙洲中学活力之九:融合点集
牢树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源线、生存线、发展线”,教学质量是教师的“财富线、荣誉线、幸福线”的观念,围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全力以赴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融合点集是我校“融合教育”特色教案,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点的教案。我校是一所普通初中,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可能很高,单打一是打拼不过人家的,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知识基础差,必须靠团结、靠协作,所以学校提出“1+1>2活动”。一方面为每位老师配备了“课程标准新教案”,另方面要求同学科一学期教案相互交换,然后在自我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同组备课,上完课后同组间再进行第三次备课,修改完成的教案称之“融合点集”,今后与同学科所有教师共享。要求备课组集体备课做到相互坦诚,不保留、不藏私,恒树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协作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按照民工子女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3015工程”,即老师讲课30分钟,学生练习15分钟,精讲多练,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案“融合点集”必须符合这一要求。
由于民工子女英语教学是个大难题,学校“融合点集”在着力提高民工子女英语成绩方面更下功夫。明确提高了民工子女英语成绩,就是提高了沙中教学水平;提高了沙中教学质量也就提高全区教学质量。围绕“如何提高民工子女英语教学成效”做文章,想办法、动脑筋、抓落实、求实效。英语教研组以“目标教学”为抓手,充分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在此基础之上科学设定目标、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
10、沙洲中学活力之十:融合点迹
融合点迹是我校“融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展现。学校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点点滴滴、学生在沙洲中学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学生美术、文学作品等等以配框上墙的形式展示。全校各处都体现出浓浓的民工子女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凸显环境育人的功能,这在南京市独一无二。
另外“我与经典同行”、“励志成才”等文化牌的建设、教室内部文化氛围的创设、校园整体“融合教育”氛围的营造、学生“融合心愿墙”的建设等等。无一不体现出“融合教育”校园文化的魅力,提升出校园文化品位。
三、融合教育让沙洲中学焕发生命精彩
因为“融合教育”,教师“爱”字当头;因为“融合教育”,学生“勤”字为先;因为“融合教育”,沙洲中学的生命更精彩。
1、学生成才在沙中
沙洲中学融合教育实施二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才在沙中。沙洲中学的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的英语、作文、历史小报、物理、航模、科技、信息技术、冬锻三项等学科类、技能类、创造类竞赛中,多次获奖。2006-2007学年外来工子女在区级以上获奖47人次;2007-2008学年外来工子女在区级以上获奖64人次。2007年中考中,均分名列全区第四;语文中考均分名列全区第一,数学中考均分名列全区第三,英语中考成绩甩掉了落后的帽子。其中,“融合班”——初三(1)班均分,远超省重点分数线。2008年中考中,有四名外来工子女被老四所重点高中录取,25名外来工子女上省重点高中,60%的外来工子女在南京上省重点以上学校的中专、大专。而这些外来工子女在初一入学时,全区文化摸底考试全区倒数第一,比区均分还差30分,但三年后中考成绩居全区中游。
2、教师成长在沙中
沙洲中学融合教育使得教师们心中一亮,觉得学校有目标、有发展、有奔头,工作干劲十足。实施二年多来,教师成长迅速。2006-2007学年教师在区级以上论文获奖51人次;2007-2008学年教师在区级以上论文获奖122人次。在两年里,涌现出5名区教坛新秀,3名区优秀青年教师,4名区学科带头人,1名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3名中学高级教师,2名英语教师国外进修,5名教育硕士,另有18人次获区级以上其他荣誉称号。而全校教师数仅50人。
3、学校自我在发展
二年来,全校上下团结合作,凝神聚力,履行职责,扎实工作,使得沙洲中学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一致认可。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大幅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建邺区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建邺区民主法治先进单位、建邺区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建邺区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建邺区平安校园、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南京市无烟学校、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优秀组织奖。南京市教育学会“外来工子女教育研究中心”在校挂牌。师生近二百人次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奖。2006-2007学年、2007-2008学年省、市媒体对学校“融合教育”情况进行了三十二次的深度报道。
“融合教育”让沙洲中学这所以外来工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小学校正逐步显现它独特的魅力。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目标,浓郁的校园文化,让这所小学校洋溢着成长的活力和生命的自豪。我们有理由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到的地方,脚步一定能到达。沙洲中学这所真正的小学校就是以这样永恒的执著、坚忍的毅力、必胜的信心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相信总有一天梦想能变成现实,辉煌就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