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小学毕业复习文学常识题
1、《桂林山水》的作者是陈淼,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名,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2、《林海》的作者是老舍,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文章《草原》和《猫》。《林海》一文作者是从岭、林、花三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让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亲切与舒服
3、《狱中狂欢》选自长篇小说《红岩》,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等四件事。
4、《荔枝》的作者是肖复兴,课文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我们还学了他的文章《向往奥运》。全课是围绕“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来抒发作者激动而自豪的感情的。
5、《长征》是毛泽东同志1935年10月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一夜的工作》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何其芳,课文赞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7、《“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
8、《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海上日出》。
9、《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
10、《凡卡》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柯夫,反映了沙皇统制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的黑暗。
11、《小抄写员》的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本文赞扬了他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
12、《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13、《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故事中的孔子具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4、《牛郎织女》这是一个中国民间故事。它的作者是叶圣陶。
15、《卜算子·咏梅》的作者是毛泽东,本课题目中的“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本期我们还学了他的文章《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16、《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是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17、《灯光》的作者王愿坚。
18、《延安,我把你追寻》的作者是祁念曾,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19、《宋庆龄和她的保姆》的作者柯岩。课文讲述了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燕娥之间的一些生活小事,赞颂了宋庆龄敢于蔑视不合理传统习惯的大无畏精神和民主平等、尊重劳动人民的高尚人格。
20、《走向生活》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戴维·科宁斯。
21、《草船借箭》的作者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文中还刻画了忠厚守信的鲁肃,谨慎多疑的曹操和阴险狡诈的周喻。
22、《将相和》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谓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后人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3、《景阳冈》是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转》,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24、《猴王出世》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课文主要写了一只石猴变为猴王的一段经历,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25、《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
26、《难忘的启蒙》作者沙健孙,本课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27、《买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安徒生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8、《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写出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故事《跳水》。
29、《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30、《世纪宝鼎》这篇文章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徐政,这两篇文章都是说明文。
31、《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戒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2、《郑人买履》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