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宁波奥数网

宁波站
奥数网

同教异效引发的思考

宁波鄞州蓝青中学 2011-11-15 20:59:43

  拳法越练越熟,歌儿越唱越好,嘴巴越说越利索。可有的事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就拿前不久我参加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选手的磨课这件事来说吧。教者在初赛时,执教的是《认识几分之一》,这次磨课还是这课。虽然是同一个人,执教的是同一节课,使用的是同一份教案,贯穿始终的是同一教学流程,运用的是同一教学方法,但两次的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令教者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课后研讨时,很多参加磨课的老师都认为课堂教学失败的原因是学生基础差,和老师“配合”不默契,而且用初赛结果作为佐证。

  轮到我发言了,我用了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一节 ‘水席’课”。老师们听了我的评析,大家都很愕然。

  接着,我为大家释疑。

  水席是洛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名吃。它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二十四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整桌菜是荤素搭配、汤汤水水,吃一道,换一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我们淮安的游客品尝水席后,个个是眉头紧锁、左顾右盼,毫无食欲,仿佛是在吃鲁迅笔下的“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到我们散席时,整桌菜吃了不到三分之一。再看看隔别一桌的洛阳本地客(听口音),人家是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吃的时津津有味、眉飞色舞,最后连汤水都被他们喝个净光。

  为什么同一桌筵席,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是因为我们淮安客不饿?不是,饥肠辘辘的肚皮可以证明。淮扬菜起源于平原地带的淮扬大地,是淮扬人依据自己的口味和生活习性“千锤百炼”烹制而成。它口味清鲜平和,咸甜浓淡适中,追求清新自然。而水席发源于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量较少,气候干燥寒冷的洛阳。人们饮食多用汤类、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打上了“洛阳”的印记。所以,我们对水席“水土不服”,而洛阳人对它情有独钟。

  为什么说这节课是“水席”课?

  一是教者的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如同大厨做“水席”。

  整个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认识几分之一(认、读、写和意义);教学重点突出,认识、理解二分之一;难点突破(认识二分之一)有方,有独立思考,有动手操作,有合作交流;教学流程清晰,章法有序、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真可谓“大菜”大气,“小菜”精致,“荤素搭配”,“汤汤水水”,“吃一道,换一道”,一气呵成。

  二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效果如同“淮安客”吃水席。

  下面是课堂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初步认识二分之一):

  教者创设了姐弟二人夏令营分食品的情境。画面呈现了4个苹果,2瓶可乐,1个蛋糕。音频:姐弟两人都要求分得一样多的食品。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哪些食品?

  生:有苹果、可乐、蛋糕。

  师:姐弟各分到了多少食物?

  生: 2个苹果,1瓶可乐,半个蛋糕。

  师:你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的。

  师:你能具体说说分的过程吗?

  经过4个学生发言,学生才能完整的表述: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可乐平均分成2份,每份1瓶;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蛋糕的一半。

  板:2 1 一半

  片段二(二分之一的读写):

  师:大家仔细看,看老师是怎么写这个二分之一的。

  板:二分之一写作:1/2

 

  师:谁来说说老师是怎么写二分之一的?

  生1:先写1,再写横线,最后写2。

  师:老师是这么写的吗?

  生(多数人):不是。

  师:老师到底是怎么写的?

  (学生说错了,说明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没有对他及时教育。)

  生2:先写横线,再写2,最后写1。

  (学生表述不完整,老师也没及时引导。)

  师:大家再按这位同学说的书空一遍。哪位同学到黑板前写给老师看看,其他同学在课堂记录本上再写一遍。

  板演的学生1又写错了(先写横线下的2,后写横线,最后写横线上的1。)

  (同一个错误学生竟然犯了两次)

  师:这位同学写的对吗?

  生(齐):不对。

  师:应该怎么写?

  生2:先写横线,再写横线下的2,最后写横线上的1。(教师没让出错的学生1重写纠错。)

  学生写后,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读了2遍。

  评析:从揭示二分之一含义到认读,整个教学过程是磕磕绊绊、起伏跌宕,学生学习习惯欠佳,对分数意义认识不清。他们的课堂表现如淮安客吃水席——“食欲不振”,所以落得“饥肠辘辘”,满桌“残羹剩菜”。

  水席是名筵,不会浪得虚名。它不是我们淮安客喜欢的那“一款”,但它绝对是洛阳人的“最爱”。水席我们吃得不习惯、没胃口,可以不吃,可以选择其它可口的菜种。即使吃上一回,也不伤脾胃,毕竟我们“吃一堑,长一智”,更何况是尝新鲜找稀罕呢?水席的大厨也没有错,因为他做的就是水席,必须秉承水席传统风味、特色和做法,所以无需考虑外来客的感受。

  “水席”课可不一样,虽然它“难以下咽”, 但学生“一日三餐”还得不间断地“吃”下去。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拒绝的权力。长此以往,必将坏了学生的“胃口”,伤了他们“身体”。

  怎样让“水席”课“汤汤水水”也可口,“东西南北”都愿吃?

  这就要我们的“大厨”以“食客”为本,因人而宜,辅以“佐料”,让水席成为人人喜爱的“大众菜”。

  一是针对学生学情,进行充分预设。

  针对学生知识状况进行预设。课前,我们教者可进行事先“火力侦查”。像今天的课(认识几分之一),只需课前出一道整数除法习题试探学生即可。如:我们班女生有多少人?(事先教师要细心观察,女生人数不能是质数。假如女生是18人。)每3人1组,可分成几组?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或者让学生根据女生18人,编一道除法习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就能很快得知学生对整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情况。

  二是结合课堂实际,做好随机应变。

  当课堂出现“卡壳”,我们需要沉着应对,耐心引导。对于学生不能完整表达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其他表达好的学生示范(教师也可以直接示范),逐步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当发现学生对整数除法意义理解不清时,再增加一二道整数除法习题巩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说到底,我们老师必须要真正拥有一颗“以人为本”的心,把“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我们不能一味实行“拿来主义”,要能因材而宜,因材施教,让“这道题我讲几遍了,你怎么还不会啊?”“学生基础太差,这课没办法上。”等怨言从教师的语言词典中消失。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