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在最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教师对此的理解存在偏差,要么把课堂全盘交给学生,要么课堂上过于追求形式,而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反而引起教学秩序的混乱,课堂教学效率甚低,学生对学习日渐失去兴趣。我相信很多历史与社会教师像我一样一度陷入迷惘,左右为难,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这门学科保持兴趣,从而使我们的45分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提高。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功利性效益,更应该放眼于未来,因为“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科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课堂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
首先,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任何一门学科的。我在课前准备中,特别注重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尽量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使所有的同学都能投入到课堂中来。如我在上我国的地势特点这一课时,做了这么一个设计:请同学们根据所掌握的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对照我国北纬28°的地形剖面图画一幅相应的地势起伏状况的简易图。同学们一听,这简单,个个拿出纸笔,开始画图,趁他们热情高涨,我指导全体同学画出三级阶梯的简易图。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示意图来概括我国的地势特点也就容易多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知识点从此难以遗忘了。再如,元旦快到了,下午第一节课后要举行迎新活动,而第一节正好是社会课,我知道,学生此时哪有心思学习呢?我考虑到,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正是《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干脆就从节日说起吧。果然,当我走进课堂时,整个教室就像茶馆一样,人声鼎沸。我环视整个教室,很愉快地对他们说:“同学们,元旦快到了,在这里预祝大家节日快乐,新的一年有新的进步!”他们很快注意到了我的情绪,有同学说:“老师,过节了,也祝您节日快乐!”“谢谢!请问同学们过节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呢?”“放假!”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2008年我国的节假日放假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呢?”很多同学举起手来,等他们说出2008 年我国的节假日放假时间的安排之后,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的节假日安排会作这样一个变化呢?“因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祖国的传统节日了!”“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感觉到,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已经非常浓厚了, “是啊!当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过洋节,而淡忘了祖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我国所作的节假日的这个安排,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我们的古老文明!那么,这堂课,就让我们回归到宋元时期,来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样欢度和庆祝他们的节日的。”我的课前设计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这堂课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出乎我的预料,自始至终都满怀激情投入到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来,课堂效果非常出色。
其次,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增强学生体验。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是调动和利用学生主体意识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历史不可能重新来过,我们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亲近感,去感悟历史的价值呢?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以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它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叶圣陶认为,“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生活、教育密不可分。为此我选取与教材同步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借助利用多媒体,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编成课件,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增强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强化了对历史的感知度和吸收率,抓住和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学习《传统城市的新气象》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播放了《南海一号》的视频,然后设计了一些体验性的问题:请同学们扮演800年前的一位富商,在当时要远赴海外经商,你准备载些什么商品出国,使自己能够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叱咤风云?你的船只要远赴重洋,需要怎样的先进装备呢?等同学们陷入历史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思考时,我感觉到:历史的岁月虽已远去,但是,生活似乎又把昨天唤回到了今天,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我想,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在这样的体验和感悟过程中,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印象一定会非常深刻,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肯定也会有自己的独特思维吧。
第三,重视历史价值取向,有效关注学生发展。
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学生感悟历史,用正确的历史观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认识社会,新课程教学改革体现的历史价值取向,事实上正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默默关注。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的长远人生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正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对于未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自古以来就有无数风流人物,向我们展示他们生动感人的光辉形象。如著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家司马迁;“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血性英雄霍去病;“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的报国志士岳飞;等等。他们用满腔热血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他们的精神风貌将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将使他们的心灵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识:当同学们学习大河文明时,了解到古代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起源于大江大河。古埃及孕育于世界第一大河尼罗河,古巴比伦得益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哺育,古印度有恒河、印度河的灌溉,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则是长江与黄河。在教学中以书本现成的材料作比较,让学生在跨越时空的历史发展中感悟到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分为二的评价观:历史与社会学科向同学们展示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此,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一个客观的评价呢?例如:“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位暴君?”“焚书坑儒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于当时,是否一无是处呢?”“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还是历史的进步?”“澶渊之盟究竟是一个屈辱的盟约,还是一个有远见的盟约?”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争辩,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清自己、认清社会的种种现象,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
……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前沿,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化,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使我们的课堂落实和回归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常的教学,潜心钻研与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既关注学生的当下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