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简析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丁玉玲
一、试卷印象:整体稳定,局部调整,引导教学。
宁波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在题型结构、题量、考试内容及分布等方面都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与考纲保持一致。试卷在2010年的基础上难度有所降低,但整体保持稳定。
纵观全卷,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和过难题。整卷源于课本,注重语言积累运用,但又不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注重联系生活,但又不仅限于单纯的生活再现;试题的知识起点适当,难度适合宁波市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适当的区分度;题目简明、清晰、科学规范。
试题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知识,并有效地灵活运用,从而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切实发挥试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二、试卷亮点:
1、贴近教材,注重语文运用的能力。
试卷依托教材,对于教师来讲,这本身就凸显了“用好”教材这一基本能力;对于学生来讲,有了教材这一学好语文知识的“拐杖”,就能自由的徜徉于语文天地。
试题1、2中的字词就是来源于课文,考察的就是学生学习后的字词运用能力。试题3中的(1)题加标点,考察的就是学生的语文断句能力。试题4古诗文名句默写,同样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试题5中的名著导读,学生平时如果关注语文书后关于《海底两万里》的要点指导,并阅读过这本书的话,此题就是随手拈来。
试题7、10考点是小说的阅读理解,如7题,概括文中母亲帮儿子做了那几件事?第10题,结合内容阐释理由: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的看法?这类题,其实是对初中三年所学的写人记事的文章阅读理解技巧的检测。
试题11、12、14考点是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如11题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那几方面的有点?如12题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如14题阅读材料联系全文,解决问题。这些题就是对说明文阅读理解技巧的检测。
试题15—18文言文课内阅读《狼》考点是加点实词的解释,加点虚词的用法辨析,翻译句子,寓言的启示。
这些都是检测学生平时对于教材的学习理解;而试题19—21课外文言文阅读则是检测通过教材学习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贴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将宁波本土文化和时代特征融入到对语文能力的考核中。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懂得作为一个社会人,就应当关注社会,关注自己生活的土地,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如试题6中,综合性学习的考点就凸显了这样一个主题。宁波位于东半球太平洋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港口。综观宁波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乃其发展的主线。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地域鲜明,个性突出,为中国、东亚地区乃至人类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作为宁波的学生应以此自豪。
3、贴近学生,展示所有考生的风采。不人为地给学生设置审题障碍,抛开艰涩的文体知识的死记硬背,完全任由学生结合平时学习的知识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
试题3中的(2)根据划线句提示修改,使句子结构整齐,表达简洁流畅。考察点是排比句的运用,首先这是学生常见的修辞,同时又根据划线句的内容提示。这样就使学生有规可循,有的放矢。
试题8考察点是人物形象的把握,试题就把这一难题简化为通过一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来解决。
试题9考查点是根据情节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此题有三个选择。这时学生就可以充分发挥潜能,展示自己的风采了。
试题13考察点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但试题没有让学生去回答这种方法,而是通过拿大家熟悉的“水泵”和“热泵”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出这样写的作用。
试题22中考点是同样是人物形象把握。这一题也是只要学生读懂故事,能够概括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即可。
试题23是作文题,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 ,不普通”,要求请从“他、她、它”这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横线,使题目完整。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题目要求清晰、简洁,落点小,容易入手,聚焦生活细节,让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情感类型的学生都有事可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出真正属于初中生的真挚之作。
纵观全卷,可以说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导向作用:教学要用好教材,学生要学有所用。不要让语文成为学生的负担,而要成为学生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纽带,成为他们走向社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