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济南奥数网

济南站
奥数网

济南十二中知名语文老师教学随感

济南十二中 2011-06-21 20:41:20

  编者按:史建筑和陶继新是济南十二中的语文老师,他们在语文教学上各领风骚,现在将他们关于语文的一些教学理念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坚守母语以文化人

  【史建筑】我一直信奉“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没有了母语的指引,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陶继新】是的,母语不但是我们语言的根,也是我们生命之根。没了它,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史建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一直追求,通过母语教学“摆渡”我的学生,使其到达高质量生命的彼岸。

  【陶继新】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渡口”在什么地方。而您,却是了然于胸,用文化“摆渡”学生,学生的生命自然就有了别样的色彩。

  【史建筑】多年来,我与我的学生一直坚持这样几件“事儿”:综合阅读、文本细读、经典重读、师生同写等。

  【陶继新】欣赏您做的这些系列“工程”。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遗憾的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对这些并没有特别的关注。

  【史建筑】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所谓“综合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原则性调控之下,学生自主开展的阅读。我和学生的基本阅读量是一周一册书(这是犹太人的平均阅读量),并且做好读书笔记。大约进行了半年之后,孩子们的“气色”便有了变化:戾气少了,书卷气浓了。

  【陶继新】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进行文化“储蓄”,一个没有大量文化积累的学生,相当于语文学习上的“乞丐”。现在,很多学生除去教材,几乎不读书,大多处于文化“贫穷”的边缘。而您和学生一周读一本书,是在为学生积蓄文化。文化愈积愈厚,经典文本中的很多思想就会在他们心里扎根。久而久之,心灵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当然,外化出来,就有您所说的不同于先前的“气色”。

  【史建筑】上一周,我把全班学生近5个月以来的阅读书目梳理了一遍,发现仅书目就有7000字。孩子们看着壁报栏里长长的书目,连自己都不相信读了那么多书。张金芝同学感慨地说:“以前读书大多是为了好玩,多是消遣;如今感觉读书比做题更需要思考。”听完这话,我感动良久。这正是我苦苦追寻的教育教学效果。

  【陶继新】书目积少成多的背后,是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这需要一个坚持的过程,而坚持的时间一长,就必然成了习惯。一个有了读书习惯的学生,不但会促进当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还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资本。这一点,恰恰是许多学生缺失的。

  【史建筑】是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教育教学必须具有“前瞻性”,为学生一生的“进化”打好精神的底色。

  【陶继新】要有“前瞻性”,就不能只顾眼前,就不能急功近利。学生在您的引领下“进化”,也是一种“再生”。如果没有高品位的文化引领,即使有了一些知识,上了一所好大学,可是,也并没有完成生命意义上的“进化”。

  【史建筑】您所说的这些现象的确令人担忧。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坦言:“当调侃代替了诉说,当图画代替了文字,当名著受到了冷落,当语文成为习题的代名词,语文老师应敏感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陶继新】您的“坦言”令我感动,这是一个有道德操守的知识分子的话语。现在,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老师的社会担当何在?是为了多考上几个学生吗?是为了自己获取更多的荣誉吗?不是。是要在自己生命成长的时候唤醒学生的生命成长。

  【史建筑】生命的成长,正如作家余华对于经典阅读的生动描述:“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陶继新】“带走”之后,就有了精神的洗礼,就有了感情的跃动,就有了温暖的氛围,就有了与书中思想、精神、感情融为一体的感觉。

  【史建筑】“精神的东西是不能手与手地给予的”,所以,我就“寻寻觅觅”,在貌似平常的语句中挖掘精华,细细“加工”,以使孩子们喜闻乐见,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渐染。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基础教育就是“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完美结合。

  【陶继新】正是由于“熏陶渐染”,才能在“润物细无声”中进入学生心灵深处。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学生必须感到“有意思”,不然,他们就没有学习的兴趣;您的熏染必须“有意义”,不然,所谓的兴趣就会在表面热闹的平面上滑移。您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有了“鱼和熊掌得兼”的美丽。

  【史建筑】上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请学生用对联概述一下两位“传主”。我班李晓凡同学——一位钟情于国学、京剧、书法、建筑的学生,大笔一挥,当堂完成一副长联,典故精当,才思横溢,让我激动不已。在此,不妨分享一下:

  (上联)赵国都里,邯郸城下,三十年苍茫一片,青灯黄卷,落日墟烟,料君应嗟叹,时无英雄,竖子成名也。一朝提携玉龙,为君王死。西去滚滚车尘。秦王梦里,必见东来紫气,卞和抱璧。想易水百年下,严霜冷匕,不若君舌。咸阳殿中,立眉捧璧,有惧者、忧者、惊者、叹者。先生忠、勇、义、智,山高水长。肃慎邦主人,便取圣人衣到此。

  (下联)晋国故都,黄河西畔,五百里人心两面,风声鹤唳,水拍沙岸,看人须耸颤。汝有胆识,秦王击缶矣。此刻持将怒目,替国家争。南方衮衮群僚。廉颇将军,气闻右座上卿,管仲英明。在明月千载后,史家热笔,怎比他肠。丞相府前,将相称和。应赞哉?喜哉?爱哉?善哉?夫子宽、仁、厚、德,云淡风轻。昆仑西王母,应送不死药前来。

  (横批)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

  【陶继新】这位学生写得太好了,不但富有文采,还写出了廉、蔺的精神,其间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都跃然纸上。我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常为二人之“勇”动容。蔺在秦庭之上,以死相逼,才有了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这是大勇!廉勇战疆场,老当益壮,也是大勇!可是,蔺为国而让廉则是超越秦庭之上的另一种“勇”,这种 “勇”在忍辱负重上。廉能够负荆请罪,也是大勇。这么一位风云大将,如果不是大勇,如果不是为了国家大计,也不会如此而为。如果说前面的行为称之为“勇” 的话,后面就更可以称得上“勇”,而且是心灵之“勇”,是舍己为国之“勇”,是具有超越价值之“勇”。

  【史建筑】陶先生对“勇”的理解,高屋建瓴,至柔至刚!其实,这些教学细节,凸显的是教师的教育追求。我同样可以让学生“考”出高分,但我有一句口头禅:我们不能“穷”得只剩下分数。因为生命的成长还有更重要的元素。

  【陶继新】考高分与有素质并不矛盾。关键是您说的不能让学生“穷”得只剩下分数。学生的学习正如人的吃饭一样,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只给学生一种或者两三种营养,学生即使成了“畸形人”,老师也视而不见。因为目前的“应试教育”已经遮蔽了很多老师的眼睛,最终导致灵魂的扭曲,特别是学生身心上的疾患。更为可怕的是,很多老师以及一些教育官员,对此已经麻木不仁。即使知道这样做是不合规律的,仍一如既往地做下去。没有了起码的道德诉求,缺失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其结果是,学生的发展前景黯淡无光,而这些教育者的灵魂也越来越少了品格的亮光。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