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让我们的学生会提问
网络整理
2011-06-13 19:06:44
专家谈:让我们的学生会提问
杨澜在北京外国语读大学时,有一个外教上课,他讲完了以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若大的一个教室里面,100 多个学生,寂静无声,大家都羞涩地低下了头,没有一个人举手。教授非常生气地从兜里掏出了一块美金,说:“谁要是问出一个问题,哪怕是再愚蠢的问题,我就把这一块美金给他。”杨澜后来回忆说,“我们都有一点受屈辱的感觉,作为一个学生难道我们真的没有问题吗? ”
我们的学生可能真的没有问题!就算有问题,也没有举手发问的勇气!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不是“提问教育”而是回答教育。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中成长,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回答”的概念,没有“提问”的意识。几十年如一日,“回答“已然成为思维定势,“提问”已然从思维中被驱逐除去。
纵观我们的课堂,无论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还是时下的自主学习,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当堂达标,无非都是教师给学生设定好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只要把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就算学会了,我们的教学也就完成了。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说起来只有一种模式,那就是“问题”教学模式,教师的备课,无非就是给学生设计问题。就算现在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教师提出问题来,学生才去探究。你随便找一堂课,每个教师不都是在喋喋不休的发问,每节课30个、50个的问题那是常事,就算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教师也给学生编好了导学案,而所谓的导不案只不是一个个的问题而已。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向西方的教育不习。美国的学校教师特别鼓励学生提问。在中国,老师可能对学生说,这儿有三道方程式需要你来解答;在美国,老师却可能说,你自己编三道方程式让其他的同学解答。这就是我们教育思维的不同。
杨澜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选修了一门社会学,她每天上课都准时到,作业按时完成,论文也写得还不错,可是到期末,杨澜发现所有的课程里面唯有这门课得了一个B,其他功课都是A。如此认真,怎么会得一个B 呢?杨澜就去找社会学的教授理论,说是不是搞错了?教师翻看了一下记录说:“的确你的作业都交了,完成得也不错,但是我要给你一个惩罚,因为你上课从来不问问题,这就说明你上课的参与度不高。”
一问一世界。知识固然重要,但这个世界更多的是未知。在探索世界奥秘的过程中,提问比问答更为重要。
所以我们的课改要改的不仅是“讲多讲少”“讲与不讲”的问题,而是我们出发点是让学生“问”还是让学生“答”的问题。只要我们的出发点不变,什么“变先教为先学”,“变教为导”无非是问题从教师的嘴里说出来、抄在黑板上,打在屏幕上,写在纸上发下去,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