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眼中的杭州外国语学校
杭州奥数网3月15日 杭州外国语学校是2013小升初家长们所关注的重点学校之一,以下摘自论坛部分征文,家长眼中的杭外。更多信息请点击>>
杭外的特殊价值不仅仅只是因为其生源好
一所好的学校,其生源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包括硬件与软件)二者缺一不可。杭外的生源好,这是事实。但是,杭外的特殊价值并不在此。单纯从生源的角度来衡量杭外无疑是片面的,还应该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人格结构等方面来比较、鉴别和评价。
“但是我相信,这些学生,如果去了二中,学军,也是一样的优秀。”毫无疑问,这是唯生源论。但是并不是“生源决定一切。”我们可以尝试着继续假设:“这些学生,如果在偏僻的乡下某中学,也是一样的优秀。”这个假设还能成立吗?如果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许行。如果全面考虑学生的成长,这个假设恐怕就无法成立了。否则,疯狂的择校如何来解释?所以,假设是有前提的。二中、学军是好学校,杭外也是好学校。失去了同样的前提,我们就无法继续假设。
人们喜欢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但是,金子是不变的,人是可变的,尤其是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可塑性特别大。用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对其一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杭外有杭外的风格,二中和学军有二中和学军的特点。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教育风格。我们不能因为二中或者学军也可以将这些优质生源培养成功的同时,就得出杭外可有可无的荒谬结论。我们需要多元化的文化环境,而不需要一统天下的单一面孔。可惜,现在的教育,只知道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制造出大量雷同的劣质产品,创造性的人才成为一种不可企盼的奢望。所以,“也是一样的优秀”也值得商榷:真的会一样吗?
唯生源论,我认为是“白猫黑猫论”的简化版。生源非常关键,但生源不能决定一切!北大、清华的生源不比香港的高校差,学校却无法和港大等相提并论。在先天潜质一致的前提下,人才是需要“培养”才会“出来”的。
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成功体现在于非应试教育
1、生源选拔过程的绝对公正。抛开特殊体制庇护这一令人诟病的原因,其招生过程是绝对公正的。这种公正的意义在于维护了预先制定的游戏规则,让所有的人享有平等的竞争资格,最终使得特权止步,因此许多普通人家的孩子享有正常渠道下不可奢望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与杭外无缘的人,也为这种严守游戏规则的行为表示敬重。因为在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太多的不按游戏规则出牌的行为,所以,杭外的招生被蒙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色彩,具有了某种形而上的意义。这是中国当下现实中理想严重缺失环境下的写照,应该说也是国人的悲哀。
2、培养过程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为受惠于特殊的体制,避免了中考,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可以比较从容地教与学,不用初中三年只为中考、高中三年又为高考疲于奔命。所以,应试类的无用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而把精力放在真正的能力培养上面。学生的成功不同于其他学校的考卷高分,其理想主义色彩更为浓郁。
在我看来,特权是社会进步的毒瘤。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不过,这种平等是人格的平等,权利的平等。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区别、素质的差异。为了照顾走得慢的人,所有的人都得放缓前行的步伐,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公平吗?回到具体的教育问题上来,是不是所有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处于不同层面的孩子都来接受完全一致的教育呢?这种思维方式还是以前的“均贫富”,一切都只还停留在原始初民的道德水准和生产力层面,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再。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表面上维护一种公平、公正,所有的政策和规定,其实也是一种不得已的方式,因为现实中已经出现了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局面。回到上个世纪的7、80年代,同在一个城市,学校与学校之间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杭外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而不能归于特权学校。不少特权人物就没能满足其子女享受杭外教育的愿望。精英教育和普通教育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教育的公平性而取消精英教育,无视真正的公正。
中国人看问题,容易游弋在感性、经验的层面,缺乏理性的深层思考。在关于杭外的纷争中,不难看出这种毛病。
来源:杭州e度论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