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小升初过来家长谈心得系列(二)
第一章:过去
磨叽了三天,今天决定写点正经点的了。
就跟写宋史要先写赵匡胤一样,写小升初,也得上溯到最初的制度。
那么,最初的制度是什么呢?一个字:考!
考啥呢?就考基础知识。换句话说就是学多少考多少,没一道超纲的题,甚至连思考题也是可以照葫芦画瓢,顺藤摸瓜做出来的。难度对于平时不咋用功的同志们也蛮低的。而各个中学的领导们也傻乎乎的,小学校出卷子,自己也不看,就跟某节目没监制一样,乱糟糟一大团。这样做也可以理解,毕竟是手懒嘛,不过1+1这种题都算难题的卷子,就算是做梦都盼着考试难度降低的向我一样的学子们,都会做得无聊。但是,哪怕做得再无聊,碰上这么简单的题,99.9%的人还是会去做的。所以说,这一关,形同虚设。
不过,如果把通过这一关的人照单全收,不说生源优劣,地方也不够。所以,各个中学便开始面试。内容很简单:心理。笔试考验的是你的知识,这面试就是考你什么心理成熟度呀,为人处事能力呀,道德情操之类的,难度也不高。这时候已经刷下去快一半了,剩下的怎么办呢?很easy:拼后盾。钱多的,很幸福;有关系后门的,很高兴;能说会道的,很快乐,长得好看的,很幸运;啥也没有的,很悲惨。闹了半天只要有点小优势,就有被录取的希望。
上面那个政策的确是广大毕业班同学们最最推崇的。不过,久而久之,学生如滚滚长江,不断地汇入各名牌中学的校门。再加上课本一年比一年编的难,学生们的素质也一届比一届高。到最后,仅靠这种方法,已经难以分出先后了。恨不得100个人里90个都符合综上所述一切要求。此时,各个名牌中学这校长如梦方醒,明白过来了,在这么下去就不像话了,得在滚滚长江里插个板子了。这块板子,还是那个字:考!不过就不能再考1+1这样的题了。那么靠什么题呢?不知道。因为那时,小学学习就是按部就班地走,脚踏实地地过,稳稳当当地考。大纲就是明朝时的四书五经,所有题都离不开大纲。偶尔有几道奇形怪状的,也是跟大纲藕断丝连的。眼看新一届毕业班学生要毕业,各个名牌中学的头头脑脑们便开始如火如荼地商量起来:有的说给小学校发最后通牒,逼着它们升高试题难度;有的说提高分数线,还有的说干脆直接把初中部“咔嚓”了得了。正在诸领导争先恐后之时,一个人却站了出来(是谁说不清楚),像当年葛修润院士一样,说了一句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话,插了一个toobig的挡板,把滚滚长江般的学生掐下去了一半多,影响还极其深远,至今小升初还把它奉为至理名言之一,注意,只是之一。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呢?
咱们下次再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