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十五中(西溪中学): 我们如何成为有理想的人
做好事 做好人
今天,浙大永谦报告厅举行了“在经典阅读中思考,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专题报告会。主持讲话的是以经济学院毕业的罗卫东教授。
从罗教授的讲话中透露出了一种随性的感觉。他15周岁入的大学,在我们看来,那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甚至会去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他说他的家乡在千岛湖,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地方。说是一个山寨,于是我保持着一种震惊的状态,继续听下去。他还说他们那地方直到他14那年才通的电。我越加吃惊了,这真的是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兼光华学院院长曾经出生,居住的地方吗?
也许吧,不是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吗?那时候的环境相当艰苦啊!十几个壮劳力抬拖拉机进村的场景,实在叫人难以想象。大学的时候,两点钟起床,走一个小时的山路,赶汽车坐到码头,还要搭船到县城在转车到杭州。想来也苦。如今的孩子,早在4岁便可坐上飞机,飞往遥远的国度了。
······
屏幕上的幻灯片一张一张地换着。
从好事到好人,在从学习到职业。罗教授说,50岁这代人拥有丰富的价值观,但似乎又很纠结。为什么呢?应该是因为价值观将得不到平衡,这也就没有意义了吧。价值观需要稳定性。这就好比一个天平,只要一件事是操作人思想动摇,那么天平就会向一边倾斜,即价值观得不到一个很好的稳定性。罗教授讲了许多,如最后通牒博弈,镜像神经元,正义感的脑神经基础等等等等。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分配比例。这已分配比例,罗教授使用分钱举的例子:若意见不统一,那么两人一分钱也没有;若意见统一,则两人都可获得钱财。罗教授说,经过一些调查追踪,可以得知时间各地的大部分人都会以50%的比例来分钱。所以,这个例子就显而易见得说明了人天性中的公平感和正义感。
那么,有了公平和正义,是否就意味着有了自私和邪恶呢?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只有这样才能维系平衡,达到一个微妙的感觉。
掩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没有底层“希望”的潘多拉的盒子又将在怎样的契机中打开呢?如果打开了,那么,我们又将怎么办?
初二(4)班 奚敏
我们如何成为有理想的人?
午后,顶着小雨,赶去浙大听讲座。
演讲者是浙大副校长罗卫东。一开始,荧屏上出现了六个大字——人生、道德、情感。看到这六个字、三个词,心中似乎已经明白了什么。
果然,所讲的内容不过这三字。
人生,像奔腾的长河,汹涌而又宽广,是心中最漫长的地方。它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人类生存之死亡所经历的过程。引起的主题富含哲理性、深邃性。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中,每个人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同样是一场风花雪月,有的人看到的是浪漫,有的人看到的却是凄凉。同样境遇,竟有如此不同的感受。如是,这个人生,也是每个人的人生,这个人生竟是每个人的内在的世界。如果我们把这个内在的世界理解成一个场的话,那人生就是一个人内在的场。而我们看到的花花世界,体验到的情感人生,正是我们内在场的一个投射罢了。
道德,如晶莹的雪花,美丽而又单纯,是内心最纯洁的地方。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 ”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这是古人对道与德的认识。道德与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是做人的原则!
情感,似湛蓝的天空,狂暴而又平静,是心底最深沉的地方。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人非草本,孰能无情?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这也是道德的基础。
短短的三小时似箭一样飞了过去;而早已停下的演讲声却荡漾在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我没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们如何成为理想的人——我带着两个问题离开了浙大。
初一(1)班 彭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