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外国语:让心灵去旅行
让心灵去旅行——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教书七个多年头,当初的激情开始慢慢沉淀,不知不觉已成了一名所谓的“老”教师。教学技巧不说炉火纯青,对付一群小孩子也可以说是绰绰有余;班级管理算不上井井有条,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还是有几把刷子。但我有时我也会思考:我怎么好像越来越不会教书了?学生怎么好像离我越来越远了?这种想法只要我一空下来,就会侵入我的脑海。在我的提问没有得到反应时,在学生的考试成绩糟糕时,在学生不守纪律时,在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错误的时候……有时这种感觉一闪而过,有时这种感觉又很强烈。在夜深人静时,在我烦恼时,在我去思考而又找不到答案时,它会化成一种恐惧,逐步侵蚀着我的心灵。我找不到答案,我试着去读书,去与智者对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教学勇气》一书,它似乎触动了我心灵的一角,照亮了我心灵的一隅。
外国人相信上帝,我们中国人信良心,教师真是一门需要良心的职业。《教学勇气》的作者虽然是一名外国人,但他认为,教学应该是源于心灵的教学,这不得不说与中国人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近段时间经常在网上、报纸上读到老师体罚学生甚至针扎学生,教师学术腐败和道德堕落的事件,我们的确需要认识自我,进而认识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它的外部景观。“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要充分地描述内部景观图画,必须把握三种重要通道---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凭智能,是指我们思考教与学的方法。凭情感,是指在教与学时我们和学生感觉的方式。凭精神,是指我们对于心灵和芸芸众生密切联系之渴求的多种响应。我们经常会问我们自己教什么学科,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为了什么目的?但我们很少问,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样的?我的自我的品质是如何形成和缺失变形的?教育制度如何支持和增强孕育着优秀教学的自我?只有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我,解剖了自我,反思了自我,我们才能够真正从内心爱教学,爱学生,爱这份职业,忍受得住寂寞,抵抗得住诱惑。
每天,我都带着感激和快乐的心情走到学校,走进教室,感激又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但烦恼的时候,我也会反复思考一再在脑海中浮现的问题:到我这个年纪,是否可以改行?从事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我知道怎样做好的工作?但我又舍不得,不管是现实还是内心。这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是的,教学绝不只是一门技术,与远不止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是教师将自己、教学、学生三者联合起来,全身心投入才能凸显魅力的一项系统工程。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一个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受学生欢迎和敬仰的教师,当实现自己的梦想后,发现现实怎么跟理想那么遥远,我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内心开始挣扎。当然我也尝试着改变自己和反思自己:我有没有做好表率作用,我的每堂课是不是力求完美,备课是否认真,上课是否难易恰当,有没有关注每一个同学,我的评价是否到位,有没有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有没有伤害某个同学,我有没有真正地去关心学生、去爱学生,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教书7年多,至今仍感到恐惧不无不在。我问个问题,学生死一般的寂静,他们感到恐惧;学生犯了错误,作为班主任的我找他们谈话,他们感到恐惧;学生恐惧,我也时常感到恐惧与不安,班级学习、纪律、卫生不好,来自领导和家长的压力;我付出了,为什么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我焦虑,最终发展成恐惧。可以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恐惧的文化,恐惧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于我们的制度中、存在于我们的学生中、存在于我们自身。为了避免和学习学科的正面交锋,学生可以说:“不要让我去思考这些材料---只给我事实。”教师则说:“这些是事实---不用去思考它们,直接记住就行。”为了避免和我们自己正面交锋,我们可以学习与自我疏离的技艺,学会一种过分裂生活的本事,“分离”是我们习惯的生存状态。《教学勇气》在第二章,集中分析了病态的恐惧,但指出恐惧也可以使健康的。如果我们懂得怎么去破解恐惧,许多恐惧就就能够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而恐惧在学生的生活中也能扮演积极地角色。我们不必在恐惧中进行教学,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于身心与恐惧之中。虽然这么说,但我觉得恐惧还是越少越好,相比之下,我觉得美国的中学教学有很多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在他们的教学,我感受到得是一种很真实的生活,老师上课很随意,而学生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上课就是交流,是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碰撞。我们平时是不是也可以朝这方面努力呢?
破坏教与学的分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恐惧的驱使,如果教与学分离,其结果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教学勇气》第三章阐述了潜藏的整体,要求我们全面认识世界,自我的局限和潜能,以及当事物限于分离我们应该怎么办,它还提到了课堂教学中的悖论。悖论原理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认识方式,它是一面透镜,透过它,我们可以对促成优良教学的个性与人格有更多的认识。在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时,有六种悖论有助值得参考。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可以畅所欲言的,但他们的发言总是被老师及相关资料引导,不能游离于出题之外。
2.这个空间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但是学习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我们付出辛勤劳动。
3.这个空间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又欢迎团体的意见。课堂上学生应该给与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才有利于他们的学习。而教学空间也应该是一个团体意见被综合、被完善的地方。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不能影响他人。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又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学习中应该有足够的位置去容纳一些个人的小故事,去容纳个人体验到得个人经验,但这容易使学生自我陶醉,所以我们也必须强调有关准则的大故事,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他们理解个人的小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学生需要时间单独思考,他们也应该学会集体交流,有一个值得信赖的学习组织。
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文字在教学中不是唯一的交流媒介----我们也可以用沉默教学,应给与学生思考的时间。但我们也应该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鼓励他们争论、辩论,进行思想碰撞。
《教学勇气》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提出了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的共同体核心形式。首先我们要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教师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我们要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我们要邀请多元化进入我们的共同体中,我们要采用多重含义的解释,欢迎创造性的争论,我们要奉行诚实,我们要体验谦卑。我们要认知于共同体中,真正的共同体犹如真实的生活,不存在纯粹的知识客体,没有绝对的权威。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认知、教学和学习的过程看起来并不太像汽车的流水生产线,而更像一个市民大会,不太像一个官僚机构,更像一个热闹的集市。
然后教学于共同体中:作者认为优质教学在本质上时群体共享的。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共同体,并不等于叫学生用椅子围一个圆圈,然后一起讨论。我们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又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作者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模式,即: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这个主体,既非老师也非学生,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感知的“第三事物”,是“坐在中间且知之”的“伟大事物”。在这里,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的死的东西,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被限定在狭小空间里的观看者,而是发现者,探索者。
最后要学习于共同体中:关上门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相比之下,如医生、律师等职业都是在别人的注视下工作的。我们教师也需要互相学习,彼此听课,寻求支持和成长的机会。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我们应该从个人化的框框中跳出来,建立持久不断地教学对话。只有通过同事之间的真诚交流才能让彼此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并在共同体的相互帮助下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而这种对话也有基本的规则,他还提出我们需要领导者,而这个领导不是我们所说的行政意义上的,是指当人们要做一件事但不能自己去实现时,它为人们提供理由和许可。
书的最后一章呼吁我们“不再分离”,要心怀希望去教学。是啊,回首我的这几年教学经历和过程,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乐趣,有付出更有收获。越来越感到学点哲学的好处和必要性,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事物。感谢《教学勇气》和这本书的作者带领我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夜深人静时,无须恐惧,不要悲观,捧起这本说,泡上一杯茶,来做一次心灵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