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长期以来,高考作为一个显性的靶子,频繁地出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博弈中。不少人认为,高考一天不改,素质教育就难以前行;甚至有人断言:“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考。”在坊间争论不休的时候,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悄悄地用行动验证了高考和素质教育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它们是能够良性互动的。
好材料要通过精加工才能成栋梁
记者:2006年华师附中在高考中一举出了5个“状元”。您曾经说过“状元”的产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但华师附中多数年份能出“状元”,是什么让您如此自信?
吴颖民:“状元”只是尖子生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他们是高考中的幸运儿,但必然产生于优秀的学生群体之中。华附是培养优秀学生群体的地方,每年出几个“状元”也不足为奇,可能有的年份没有,但大多数年份有,十年里有七八年能出,就是必然了。
记者:但是有人说,华附之所以能出这么多“状元”,那是因为生源好啊!尤其是创新班的学生在全省属万里挑一。
吴颖民:华附的生源好是事实,我们不否认。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好材料要通过精加工才能成栋梁啊!有了好生源,还要有好的培养机制。我们的指导思想很明确,要培养栋梁之材、社会精英。在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眼前的发展,更注重学生长远的发展;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发展,更注重全面素质的发展;不仅注重学生共同素质的发展,更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不仅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生品质、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些看起来似乎会分散教学的注意力,实际上都有助于高考成绩的提高,也能让学生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
有绝活、有特长、有过人之处才有竞争力
记者:不仅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更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应该是华附的教育特色吧?
吴颖民:对。这正是华附“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的体现。以人为本,我们从1996年就开始讲了,也没什么特别的。学校以人为本,本来就天经地义。以人为本的一个方面就是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发展优势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人才济济,竞争这么激烈,要脱颖而出,靠的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绝活、有特长、有过人之处才有竞争力。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花那么多精力和财力去搞素质教育的缘故。
持续发展概括起来是“四个坚持、四个反对”: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反对功利主义短期行为;坚持全面素质,反对考试指挥教学;坚持全面贯彻方针,反对考什么教什么;坚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管理,但反对简单地把学生当做工业化的产品,要让学生有自主的发展空间。
记者: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华附有什么好的经验呢?
吴颖民:在完成常规的课内教学之外,我们有大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如选修课、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现在学校开设了80多门选修课,除了本校的老师,还外聘了40多位兼职教师及教练。此外还有制度化的讲座,约请专家、校友和社会名流前来讲课,如邀请丘成桐等科学家定期讲学。
课外活动涉及多个领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参加哪一项,有足够的自主权。这正如吃饭,有主食,有小菜,有鱼肉蛋,还有特色菜,食物丰富多彩,才有选择的可能;而不仅仅是四菜一汤,爱吃不吃,反正就这么多了。对学生特长的认定,我们也有一套评价机制。除了考试,还有课题的研究、活动的参与;有枯燥的数字,也有描述性的语言。这个导向机制让学生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外界只看到华附的高考成绩好,其实不只是高考,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方面,我们也是顶尖的。参赛面最广,参与学生最多,获奖项目最多,获奖数量最多。学生的文艺和体育也是非常出色的。只是华附高考的亮点稍微耀眼了点,掩盖了其他领域的光芒。可以坦率地说,很少有学校能像华附这样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选科和选专业的时候应把眼光放长远些
记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跟新课程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吴颖民:是的,这也是高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因为上大学仅是一个阶段,上完大学还有很漫长的人生路要走。过考试关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记者:但高考仍是一个考生不得不过的坎。今年是新课改后的第一届高考,新高考方案和实施办法出台之后,华附如何应对?教学和备考作了什么调整?
吴颖民:对于新高考,大家心里都没数。我们还是按原来的计划复习备考,绝不超前,绝不赶工,不会因为有些内容不考就不复习。另外,也没有特别的补课,不加班加点,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支配时间。实际上,我们更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学生心理健康了,考试发挥就好。
记者:考前学生的心理负担往往比较重,华附是怎样为他们解压的?
吴颖民:我们一般会先分析学生负担重的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背景,采取不同形式去处理。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小团队辅导,诸如心理讲座、沙龙等;对于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如心理咨询、朋辈辅导等。我们从华南师范大学招募了一批志愿者,通过电话、E-mail和面对面聊天等形式潜移默化地给予帮助,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这对于心理素质不大稳定的学生帮助很大,因为他们面对的困惑实际上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有时仅仅是需要有人来倾听。
记者:2007年高考文理分科录取,选考地理、生物学科的考生可报专业减少,大家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您认为在选科和选专业上学生该注意些什么?
吴颖民:华附的反应还是平静些。首先我们的学生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科目的,没有功利色彩。而有的学校则从容易上线的角度指导学生选科,这在过去文理不分的高考模式下是行得通的,但现在分文理科了,且采用原始分录取,小科学生可占的便宜没有了。
我建议学生在选科和选专业时,应把眼光放长远些,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只有感兴趣的领域,才有热情去做,才能发挥得更好,同时还应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如果只盯住哪个能上线、哪个容易录取则是很功利的,也是短期行为。每年在做分班、选科和报考动员工作时,我们都会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国家中长期的规划、趋势和人才需求,希望学生能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同学们要看得远,要有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志向,不要被枝枝叶叶的东西遮住眼光。
我始终相信农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填报志愿应从立志成为国家栋梁的角度出发,志存高远。华附的学农活动坚持了十几年,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没有帮助?
吴颖民:学生下乡学农的活动,我们坚持了17年。在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三同”,和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学生真正住到农家去,融入他们的生活。有的村民家里穷,床上睡人,床下面养鸭子,不管什么情况,学生都要适应。
在这个活动中,生活上的吃苦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国情意识建立了,了解了中国“三农”的情况。其次是树立了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都说:“最大的感受就是跟农村的孩子相比,我们太幸福了,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对不起国家。”这些都是其他的活动所体会不到的。
记者:我国的农村还是比较落后,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的发展是一个机遇。华附是广东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反观农村教育的发展,您有什么好建议?
吴颖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的一个战略性举措。从课改的角度上讲,农村的教育要使孩子了解农村,热爱农村,献身农村,农村才能发展。过去的教育总是鼓励学生往城里跑,鼓励孩子脱离农门,离开农村。工业发展的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农村也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啊!现在提倡农业产业化,需要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随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搞农业比进城打一份小工要好得多。
对农村教育而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之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备在农村创业的基本技能,这是农村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农村的孩子上完中学之后,没有在农村立足、创业和生根的本领,只能是往城里跑,这是教育导向的错误。我们要让孩子接受完基础教育之后,更热爱农村,更觉得在农村大有可为,就是外出接受完高等教育,还是乐于回家乡奉献青春力量。当然,我们还要努力缩小城乡差别,以留住人才。
记者:您会鼓励您的学生投身农村吗?
吴颖民:我们举行学农活动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了解农村的情况。我希望他们能报考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我始终相信农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可能会比其他行业更好,因为那里缺少人才,那里有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