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化解小升初难题 要让老师“动”起来!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小升初择校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些人大代表提出的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议案,已列入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计划。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小升初政策经历了从考试到择校、再到主导均衡三个阶段,教育主管部门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但情况并不乐观。
资料显示,去年参与电脑派位的生源只有40%.如果有关部门政策制定犹疑不定,将可能导致局面更复杂。比如,师资力量均衡,被视为成功均衡教育资源的“铜陵奇迹”的关键一环,但有人提出“铜陵奇迹”的借鉴意义有限,理由是各地学校构成复杂,目前不可能强制教师调动。
教师的流动是否真如想像的那般艰难?大城市上班地点与居住地点相隔二三十公里且跨区域是常见现象,而教师资源的流动,只需在一区之内,活动范围比“长途奔波族”小得多。
关键在于,有关部门是否肯下壮士断腕的决心。此外,教育资源的均衡步伐也可能受到来自权力的阻挠,诚如一位校长所言:“条子生”挡不住。“条子生”希望优先占有优质教育资源,一些“背景深厚”家长,有可能想方设法干扰改革。
墨守成规往往无过,大胆改革却可能动辄得咎。这种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本来不错的政策,常常难以达到目的。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人大代表咨询时表示,以前教委强调了多年免试就近入学,现在没有执行好,说明政令不通,但是择校一下子取消不了,只能逐步取消。
取消择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但人们迫切需要具体、明确的时间表。其实,均衡教育资源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在于有没有信息公开机制和强有力的问责机制。而奠定名校,有三大基础:一是名师,二是优生,第三才是好的硬件设施。名师往往是吸引优生的前提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吸引优质生源,彼此互为促进。
因此,均衡义务教育资源的轻重急缓,也可依次排列为:第一步,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第二步,在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无法一步到位、完全均衡的条件下,通过名校向各小学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的办法,同步实现生源质量的均衡;第三步,通过财政拨款向薄弱校倾斜,逐步实现硬件设施均衡。
其中,最难办的就是师资力量均衡,因为它势必影响教师个人的物质利益。因此,不妨采取全区统一各类教师待遇的办法,对同一类教师,不管其在哪所学校任教,待遇都一样;并且,对主动到薄弱校和条件艰苦校教学的老师,给予特殊补贴和政策倾斜;对年轻老师,也采取同类办法,使好教师在薄弱校迅速成长。对现有的优质学校,其额外收入不能归学校坐收坐支,应归属教育主管部门合理统一调配。“电脑派位”之所以难以推行,正是因为只是让学生“派位”,而老师岿然不动,如果老师“动”起来,学生的“派位”也会简单得多。
在这里,还要推行信息公开和问责机制。各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校规模、招生名额、师资调配方向、财政拨款状况等信息,应当全面及时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并对均衡教育资源不力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予以坚决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