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广州奥数网

广州站
奥数网

广州日报:一切为了造就“合格考生”?

广州日报 2007-06-06 10:56:59

  长大了,最羡慕那些跑着跳着,嘻嘻哈哈,四处玩耍的少年。他们有无穷的活力,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对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挖几个蚯蚓都是高兴的,养两条鱼能兴奋数日,得到一个新玩具更是足以让他们在同伴中炫耀个把月。

  一个人最无忧无虑、最美好的时光是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尽可以不断地尝新,每天交新的朋友,唱最新的歌谣,跳最流行的舞蹈,变换着爱好和兴趣,接触艺术或者体育或者文学,用他们的年少大胆的想象力,编织未来世界的蓝图……

  可以断定,如果没有超强的课业压力,孩子们的生活一定更加美好,更加难忘。可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一切并没有顺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从六七岁步入校园,孩子们的前半截儿人生就被定位了:“好好学习”、“考出优异成绩”、“为父母争光、为学校争光、为自己争光”、“只有学习好,才能有出路,才能有出息”,这是中国孩子最常听到的话,在潜移默化中,这些话成为了他们行动的“指令”:总之,你要好好学习,在每次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不说百考百胜,关键的时候,不能落败。

  悲观地想,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考之前的教育,似乎一切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考生”,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学知识主要是用来考试。学不学某一知识的标准,学不学深、学不学好它的标准,就是它在不在考试范围内、考试的时候会不会考。

  而作为一名考生,合格与否,经过“小升初”、再经过“中考”,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的检验是“高考”。如果说前面的两考还都起不到决定“命运”的作用,那么,最后的高考,则是攸关家庭荣誉、自己人生前途的关键之役。所以,每个人都是破釜沉舟、全力以赴。有条件的家庭,更是倾其所能,有的父母请假亲自为孩子做饭,有的在附近住入商家专门搞起的“高考房”,交通为高考让路,警察要做好治安防范……

  所有这一切,我们的社会认认真真在做的,说白了,都是在检验一个东西: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考生。没有人去想:我的孩子学到的东西是不是有用,是不是有益于他人格的成长、道德的养成、品质的训练?是不是有益于教会他对美的发现和欣赏?是不是有助于提高他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他了解和体谅他人、培养他的合作和感恩精神?而且,我们多数人也明明知道,他作为一个考生所学的多数东西,在今后的大学教育中,多半是用不上的。

  这样“隆重”的考试虽保证了公平,但让孩子付出了12年最宝贵的时间,值吗?

  不久前看到有关瑞典教育的一个资料,他们早已取消高考制度,在高中除母语、英语、数学等是必修课外,还设置包括艺术、商业与管理、食品、手工艺、汽车维修等课程,学生可凭高中成绩直接申请读大学,即使不够资格读大学,也可凭在高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找到相应的工作。人生道路如此宽广,自然没有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奇观。

  更为重要的是,只有不把孩子当作考试机器来教育、来灌输,他的人生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