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开学前妈妈要做的那些事儿

网络来源 2023-09-25 10:06:38

  为班级准备日用品

  这个,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超市,买一盒湿纸巾、两盒干纸巾,一瓶洗手液。在开学的时候,让孩子带上给班级用。孩子小,小学和幼儿园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这些如厕的用品,都是有的,上了小学,就没有了。

  孩子呢,还小,特别是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实在憋不住了,上趟厕所,弄得哪里都是。每个班都有几个这样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湿纸巾可以擦,擦完了呢,没有洗手液,帮着收拾的人,没法洗手。洗手液不是给孩子洗手用的,小东西们洗手,都不用洗手液。洗手液是以备不时之需的。这些拿到学校,由老师保管。下课的时候,有需要的孩子,自己去取。

  水杯是每个学校都会要求家长带的。要注意的是,不要往水杯里放果珍什么东西,就是一个空水杯。要不,孩子会玩儿起来没完没了。

  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孩子离开妈妈,进学校,无非是吃喝玩乐安全。围绕这些,做好准备。

  传统的陷阱是:妈妈只关注自己的孩子,不管别的孩子。其实呢,你把全班的孩子都考虑进来,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不过,买间食、买纸,这些事情,如果没有QQ群,形成家长的群体行为,分担,那么,哪个家庭要长期做,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那个QQ群,绝对重要。什么事情,不管多难,一分担,每个家庭管一次,就很容易解决了。湿纸巾是让自己带。可是,妈妈们不了解作为群体的小孩子:只要两天,就有家庭忘了带了;孩子把纸巾玩儿碎了,不能用了……所以呢,作为班级备用,这纸巾是需要的。

  这么写短信给老师:“_老师,明天上学,我让语晨给班级带一盒湿纸巾,两盒干纸巾,一瓶洗手液给全班级的孩子们使用。如果用完了,请告诉语晨,我再买来补充。您辛苦了,谢谢!”上学头天晚上发。早上教孩子见了老师,把东西给老师的时候,怎么说。最好让孩子演练一次。你发完短信,很快,就收到老师的表扬回信了:小学低年级的老师,表扬人的功夫,绝对都一流。

  大家知道哈:你就送一次!收到老师的回信,就要琢磨:怎么引导、鼓动QQ群里的家长,把这些事情继续下去……形成一种制度,大家一起做。一家供全班孩子的卫生用品,好,一供六年,那谁受得了。即便受得了卫生用品,间食呢?受不了。话说,申爸只买第一次的卫生用品,第一次的间食……以后,都是群里的妈妈们排班,自动往下走。完了呢,申爸第一次买书、第一次买运动会的手花、第一次买……好多东西。买完了,家长群里都排好了,申爸就撤出……妈妈们也不把申爸往里排……琢磨下一个,什么能帮到孩子们。

  这就需要有一个人出来,买第一次。谁买无所谓,关键是孩子用到的时候不缺。怎么引导别的家长跟进呢?刚开始,要小群体,总有几个要好的家长吧?孩子一进校门,就跟几个家长沟通,我今天送了什么给班级,怎么怎么想的,还有老师回的短信。你一说,就有好朋友说,不错啊!真好,下一次,我买。只要几个家长买几次,群里就开始排了。真没认识的家长---很快就有了。

  1)为什么准备用品

  湿纸巾,总是要的,学校一般不配。有的孩子,冬天那个鼻涕啊……没有湿纸巾,没法儿擦。大家只要把这些事情做好,会帮老师很大的忙,这还是一个方面。其实,这些事情做了,主动权你拒绝,也推不出去了。

  它一个一年级,有很多班,对吧?自己班级里要什么有什么,家长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班主任在别的老师面前,多有面子!不止老师有面子,孩子们更有集体荣誉感:申爸带动家长买了书以后,家长们捐给班级的书,那多得……大申回来骄傲地说,我们班的图书角,都堆不下,门都打不开了。后来,马老师只好把书送给二班。他们的图书角,光秃秃地,只有几本书!

  孩子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怎么来的?不就靠这些事情,点点滴滴聚集起来的?有了集体荣誉感,才有合作、才有齐心协力,才有容忍忍让……这些,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对吧?

  非智力因素不好培养。当然了,这些东西,哪里是一家一户可以做到的?家长再有本事,也做不到!要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么?只能这么做。看看现在的班级,家长们一个个鬼鬼祟祟地,琢磨着自己孩子的一亩三分地儿……图书角空空荡荡……这样的孩子,长大,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能好吗?

  所以,申爸一直都说,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非智力因素……可是,论坛里就没说这个怎么培养非智力因素。这是靠说的吗?这得靠家长做!你做,为整个班级的孩子着想,整个班级都好了,你的孩子自然就好了。靠嘴说,教,这个范畴,纯粹扯淡。到时候,申爸指导大家怎么组织课外活动。

  2)如果老师拒绝怎么办

  慢慢来,有六年时间呢!不着急。那就想别的办法。老师面对上百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名称,她怎么知道谁在讲话?帮着老师管理。你知道,管群,是个多麻烦的事情吗?怡妈她们深有体会的。马老师的QQ群,都是我到办公室给她建的,一个一个家长邀请进来,该显示的名字……

  大家留意,我们做这些,不是为了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特殊照顾……当然,客观上,确实会有这种副作用……回头申爸给你解释,和外面人的直觉想法正相反:老师的特殊照顾,对孩子一点都不好!

  我们的目的是帮助老师脱离掉一些杂事……那么多家长,每人搭一把手,事情就解决了,老师一个人去干,累死……同时,营造一个“不一样的班级氛围”,让孩子生活在里面,感觉自豪!一旦孩子对自己的班级感觉到自豪了,孩子与人打交道的非智力因素,基本上就都有了。

  大家的目标是,到了这学期末,和老师打交道,要去掉所有的客套,直接开口就说主题。干净、利索,这需要互相了解,互信。申爸观察到,很多家长,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孩子都到了五年级了,接老师打来的电话,嘴还拌蒜呢,你不自然,老师也就不自然;相比于社会上工作的家长,老师更不善于与“陌生人”沟通。最后,变成什么情况?只要有老师的电话,那就一定是告状电话。说孩子那里那里坏了,已经坏得不行了。家长一看到电话,心理就更加紧张,更加不自然。搞得对方也更加不自然,恶性循环。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