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枣核》教案(2)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1.比一比,组词语。
孩( )核( )
犁( )梨( )
折( )拆( )
困( )闲( )
牲( )姓( )
张( )涨( )
2.选词填空。
果然 竟然 仍然
(1)几个月没给仙人掌浇水,我以为它早死了,没想到它( )还活着。
(2)今天下了雨,可我们( )要去春游。
(3)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 )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分辨 分辩
(4)谁是谁非已经很清楚,你不用再进行________了。
(5)我们小学生应该有________是非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根据课后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枣核出生,爹娘发愁。(1-2自然段。)
(2)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3自然段。)
(3)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4-7自然段。)
(4)枣核戏弄县官。(8-13自然段。)
4.再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二、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组。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对这一部分感兴趣,了解内容,感受人物特点。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4.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时间:古时候;地点: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人物:枣核、枣核爹、枣核娘、邻居们、衙役、县官。)
5.交流二: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古时候,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天盼着要个小孩。)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发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因为孩子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板书: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从枣核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枣核是个有志向的孩子。)
(4)怎样读好这部分课文?
①课件出示:古时候,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天盼着要个小孩,常常叹着气说:“咱哪怕有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哇!”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出夫妻两人的愁闷,读出要孩子的迫切希望。
②课件出示:没想到说了这个话不久,果然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夫妇俩欢喜得很,给孩子起了个名叫“枣核”。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读中表现出夫妻两人的欢喜和激动。
③课件出示: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说:“枣核呀,白叫我欢喜了一场,养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么!”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读中表现出夫妻两人的愁闷和对孩子的担心。
④课件出示: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枣核的志向远大。
(5)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6.交流三: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
(2)小组交流:枣核都学到了哪些本领?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4) “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邻居们会怎样夸枣核?枣核的爹娘又会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