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情绪管理之引导学生摆脱不合理的信念
认知心理学中的合理情绪ABC理论清晰地阐述了情绪产生的根源: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事件所持的信念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学生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和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的背后,有着学生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学生对事物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学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将会导致情绪障碍也就是c的产生。因此,不合理信念是情绪产生的根源,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以下几种不合理的信念。
(1) 绝对化要求
这是一种极端的认知方式,它指的是学生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定自己或其他人必须要怎样怎样。例如,“我必须要得到这个礼物”“我必须哪一方面都做到优秀”“你必须照我说的去做”,等等。“我必须”是学生对自己提出的不容易实现的目标,是过于严格要求自我的表现;而“你必须”是学生对其他人提出的过于苛求的要求。因为每个人不可能做什么事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愿,所以拥有这种信念的学生容易产生失败和挫折感。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过于重视每件事,做事情要讲究分寸,同时自己没有理由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什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2) 以偏概全
这是一种片面化的思维方式,它是指学生只根据一两件事便草草得出了一个结论,并认为其他事情也是如此的。例如,“我的英语成绩连续下降,我英语学不好了”“他连这个小制作都不会做,他真是个废物”,等等。拥有这种信念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或者轻视他人。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片面地看待自己和其他人。
(3) 糟糕至极
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它是指学生认为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便感到非常害怕。例如,“老师要求大家背诵课文,可是我昨天没有背,一切都完了”“别的同学什么方面都比我好,我啥也不行”,等等。拥有这种信念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教师既要告诉学生“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道理,也要告诉他们“祀人忧天”的典故。
点击查看更多:情绪管理
奥数网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