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苏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试题11

网络资源 2019-06-02 17:07:22

  七、阅读理解。(25分)

  (一)乡间绿阴(7分)[来源:学科网]

  乡间,是树的天地。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梧桐枝连着枝,叶盖着叶,像绿色的长廊。小河两岸,是成行(háng  xíng)的垂柳。柳条儿细细的,柳叶儿绿绿的。山坡上,松树和柏树高大挺(拔、拨),枝繁叶茂。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着果树:有梅子、有桃树、有李树、有杏树……春(未、末)夏初,各种果树舒枝展叶,郁郁葱葱,一座座农家小院就掩(映、印)在浓浓的绿阴之中。

  1.选择正确的音节或汉字,打“√”。(2分)

  2.文中的省略号表示:                                       。(1分)

  3.用“       ”标出文中的比喻句。( 1分)

  4.填空。(3分)

  这篇短文是围绕“                              ”这句话的意思来写的。作者依次对公路两旁、             、             、             的各种树进行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乡间的                 之情。

  (二)给孩子一片空间(18分)

  ①在2003年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一个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zhuàn(    )写的科学论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音》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②蜜蜂只能靠翅膀的振动来发声——生物学界一直这么认为,我们的各种教科书上也一直这么认为。但12岁的聂利推翻了这一似乎已经铁定的“真理”。她通过认真的实验,仔细的观察,用事实证明:蜜蜂不是靠翅膀的振动发声的,它有自己的发声器官。

  ③一个小学生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呢?为什么那么多的生物学家、教授、学者都没有发现“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这样一个事实,而被小聂利发现了呢?这恐怕是与聂利具有一种怀疑与创新的精神有关。12岁的她大概还没有受到太多僵化的所谓“标准”的束缚,她还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敢于怀疑“大人”所不敢怀疑的科学定律。正因为如此,她才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及善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发现了这一真正的“真理”。

  ④我们传统的教育中,有着太多的规矩、太多的标准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令。在老师的“精心调教”下,一个个都如从模具中浇铸出来的模型一样,标标准准,规规矩矩。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大多数孩子应有的童趣、想象力早已消磨殆尽。许多孩子根本不会甚至不愿意开动脑筋去积极思考,更谈不上要他们去怀疑、去创新了。

  ⑤“初生牛犊不怕虎。”聂利的发现给我们的教育提了一个醒:教育需要培养怀疑精神,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前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古斯曼说:“传统教育的诸因素在小学的最初几年里,就yì(   )制了儿童身上先天的创造能力,用差不多四年的时间将他们的思想纳入成人轨道之后,到了十岁,在许多儿童身上,那种思考的自发性,那些闪光的想法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兴趣,都已经消失了。”他说得非常对,在我们的标准和规矩的束缚下,有时候孩子们身上迸发出的微弱的一点怀疑、创新的火花也会被大人所谓的“权威”所扑灭。

  ⑥雪融化了是春天——多么美妙的想象啊!倾听蚕宝宝的呼噜声——多么有创意的构想啊!笔者认为,这是孩子们特有的眼光看到的,特有的耳朵听到的。这的确是大人们所没有的“特异功能”——童眼、童耳、童心!

  ⑦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在“授之以渔”的基础上还要授之以鱼场,给孩子一片空间。这样,他们将会用他们的童眼、童耳、童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2分)

  zhuàn(        )写      yì(        )制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给孩子一片空间”这句话的(2分)

  3.文章第③段的画线部分主要说什么?(2分)

  4.联系全文想想,12岁的小学生聂利为什么能有这么重大的发现?(2分)

  5.文章第④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来。(2分)

  6.文章第⑤段中引用古斯曼的话是想说明什么?(2分)

  7.“雪融化了是春天”“倾听蚕宝宝的呼噜声”这些充满美妙想像的语言多么富有诗意。请你也发挥想像,写一个这样的语句。(2分)

  8.你对学校教育有什么看法?你理想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4分)

  [来源:学|科|网]

  八、真情习作。(30分)

  除了语文课堂学习语文,在生活中你只要留心观察,细心体验,学习语文的场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请结合你六年来的体会,写写你是怎样有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吧!题目自定。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