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家庭暴力:孩子身心受摧残

网络资源 2019-05-30 20:18:08

  自古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都奉行“不打不成才”的训戒,这句话之所以能延续至今,看来它一定是有一些道理的。把“打”作为一种教育孩子和惩罚孩子的手段,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讲,也无任何不妥之处,只是不能滥用“打”。

  逆反心理

  既然只是为了教训孩子,使他有些惧怕,因此棍棒就不可多用。打两三下,作为警告也就够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响鼓不用重捶敲。反之,打多了,打惯了,把一个孩子打疲了。那么,孩子对打也就不会有所俱怕了。一旦一个孩子对打失去了惧怕,最好就此住手,另想他法。

  但是,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却执迷不悟,坚持非要给孩子一些惧怕。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不信我就打不怕你!”于是越打越厉害,一次一次地加码。他们总以为儿子不怕是因为打轻了。打重了,孩子就一定老实了。以至于最后丧失理智,不知轻重,把孩子一棍子打伤或打死的事也不少见,这样的悲剧希望做父母的记取。

  一旦滥用打罚,它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动不动就打,不讲道理!”“武断!蛮横!”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对抗、对骂和对打。

  “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点是封建楷粕,是没有一丝科学性的,经不住当代文明社会的实践。家庭教育采取打骂的方式,最终的结果是在潜意识上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理键康发展,正如一位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人士所言:“你用自私、冷酷和暴力侍孩子,那么你在他心里播下的只能是仇恨的种子。等他长大了,就会感到世界不公,就会愤怒,就要反抗。”

  家庭是孩子生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在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父母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当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孩子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会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