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万里山河万卷书

网络资源 2019-05-05 20:51:49

  当我打开《白鲸》时,我并不知道这部书对我的意义。直到我一口气把它读完,时值凌晨,天光蒙蒙,大学宿舍里横七竖八的被子里是男孩子们沉重的鼾声。那一刻,我好像站在裴廓德号的甲板上,身边是拄着拐杖的亚哈船长,还有野人魁魁格,迎面是浩荡的太平洋海风……那一夜的体验是奇妙的,终生难忘!

  其实,我认为爱读书是一个人的天性,爱艺术、爱思考带给人非凡的感受,当你一旦迷上阅读,你的人生将展开一场完全不同的体验。

  勤开书卷拓乾坤

  我喜欢《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副绅士派头。当被罚在舱底烧锅炉时,他对小号手托尼·马克斯描绘新奥尔良的杰克逊广场,绘声绘色,以至于托尼坚定地认为1900去过杰克逊广场,而由此断定眼前之人并不是传说中从不下船的钢琴圣手。而此时的1900微微一笑,说:“如果我说我从没到过那里,你相信吗?”这是一颗敏感灵巧的心才能感受得到的。2013年7月,我第一次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我对香港是陌生的。登上香港中文大学山顶的新亚书院,放眼望去,一片蔚蓝。我一眼就认出了吐露港和马鞍山,那种“旧时相识”“似曾相见”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为什么?因为我熟读了十年的《沙田山居》,对文章所描绘的景致烂熟于心,尤其是那句“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18个月了”,字里行间,一派潇洒,虽未睹其人,未见其景,早已心向往之了。站在天人合一亭,眼前展开的正是这样一幅巨大的画卷。生平第一次见,却又是故知,莫逆于心。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言时说:“我的父母都没有文化,但他们却让我知道了文化的重要。他们都不识字,却一力推他们的儿子做了读书人。我在辛苦读书的时候总是勉励自己,为了自己不识字的父母,我要多读一本书;为了我未来的儿子,我要多读一本书;为了我们的民族,我要多读一本书。这就是我读书的动力,所以我并不觉得读书苦,相反,我很快乐。”

  少年勤读益终身

  在我读书的历程中,先是杂读,凡听过名的书,我一律收入囊中。年轻的我相信,要想成饱学之士,先得学富五车,量变才能有质变,只有读了足够多的书才有可能成为渊博之人。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读。

  青年时期对我影响很大的书是《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在我上大学之前已经读得滚瓜烂熟了。这两本书是兄长买的,竖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我一直读到现在。上中学时,我利用一切时间来抄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抄唐人的诗,那时真的是含英咀华,养得一身书卷气。这也让我养成了抄书的习惯,喜欢的文章反复抄,反复默,时时涵咏,用得着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后来我当了老师,从我教的第一个学生开始,就和他们一起读《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培训老师的时候,我也给他们推荐这两本书,让新疆的老师都时时手持这两本书,让大家都染上这浓郁的书香气。

  因为性格的缘故,我特别偏爱《世说新语》。我与《世说新语》有一段奇缘,小学时从一个垃圾堆里找到几张还算新的纸张,看上去像书页,没有装订,上面印的文字很奇怪,没有标点符号,看不懂。我认真看了好久,慢慢看出了名堂,上面其中一段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叫王蓝田的人,性子很急,故事很有趣。于是我一则一则看下去,看到忍俊不禁。长大后,我才知道那是一部叫《世说新语》的书的活页散篇。在那个文化荒漠的年代,它被丢弃在垃圾堆里,被我这个家境贫寒的学生捡到,无意间打开了我人生的一扇门。后来上了大学,我买了一本《世说新语》,日日把玩,夜夜披读。有一天起了奇想,这是一部笔记体小说,我何不逐则注之,将自己的体验一条条地写下来?积成卷轴,可惜后来搬家弄丢了。再后来,了解了永嘉丧乱的历史,了解了华夏文化之荦荦大端,至东晋一变,遂成后来之隋唐,无数伤心泪尽在《世说新语》中,也终于明白这是华夏一部奇书,记载了中原华夏人诗意栖居的惊鸿一瞥,让我们看到了华夏民族伟大的心灵。我喜欢《世说新语》,因为它是活的,有灵魂有气息,不仅如此,它更有品格有操守,它让我看见了我所向往的伟大时代的精神风貌,让我体会到了我所理解的华夏文明的不朽魅力。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讲了数十场有关《世说新语》的讲座,让世人了解这部书,了解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

  读书本应济苍生

  2004年8月,作为新疆青年骨干教师,我们一行70人被送到北京大学进修。学习之暇,我们一起开座谈会,我受命主讲时说:“中华文化的三条主脉是儒释道,它们像三根擎天巨柱撑起中华文化的大厦,而儒家文化这根柱子无疑是最最重要的,是都柱。孔子、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被中国人誉为圣人、亚圣,《论语》《孟子》两部书就是儒家这根巨柱的础石。《论语》是一部纲领性的书,提出了很多基础命题,真正把这些思想系统化、体系化的是《孟子》。因此,要想一窥中华文化堂奥,就必须认真读《孟子》,否则我们没有资格谈中国文化。”

  先秦诸子中,孟子逻辑最好。荀子、韩非虽语势很大,议论亦精,然于逻辑,皆逊于孟子。孟子给我们呈现的是精密、严谨、体系化的逻辑思维,同时议论恢宏,大理滔滔。我经常把《孟子》中的片段摘出来让学生做句读训练,久而久之亦可化整为零,让学生在青年之时能得浸润,以期将来机缘成熟时,或可得睹其全貌。同时,我还在学校开设“孔孟儒学”的课程,系统介绍儒家思想;也鼓励学生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晨读《论语》,晚读《孟子》,利用上学前和放学后的时间,五六个学生在操场围成一圈,共读雅章,成为校园一景。

  我是一个“红迷”,《红楼梦》精读过近60遍。《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在集权色彩最浓的满清时代,没有思潮的联动,没有哲学的引领,没有政治的启蒙,曹雪芹用如椽之笔刺开专制的黑幕,泻出一片近代思想的曙光。曹雪芹是深谙中国文化的,他孤独深邃的目光穿越时代的迷雾,在一片愚妄的叫嚣声中,他冷静地说“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似乎真的看到了一个王朝的末路,不,甚至是一种制度的末路。2005年从北大进修回来,我向学校申请开选修课,想在学校开辟一片园地,传播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开课的第一天,人山人海,来的学生之多远远超出我的预料,学生中蕴藏的巨大的学习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我。第一天开讲,我就讲了《红楼梦》,一周以后,满校园都是《红楼梦》,一个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孩子从家里拿来一本发黄的旧书,得意地给我展示他家“藏品”,那一刻我被他眉间的神采感染。《红楼梦》讲的是文化,更讲人性,作为贵族青年,贾宝玉渴望精神的独立与自由,渴望内在人格的茁壮成长,这本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权利,但在那个年代,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命之花枯萎,爱情之花凋零。宝黛的盛大爱情,在贾母眼中却是有伤风化和体面的逆行。“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就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一个口口声声“心肝儿肉”的慈祥的外祖母瞬间变成了铁石心肠。在一个又一个长夜,我手执《红楼梦》,夜不能寐,为黛玉的殒殁而悲伤,为人性的堕落而叹息,为中国文化一步步落到这般田地而伤心不已。我想,曹雪芹写这部不朽的作品时“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不仅为了警世,一定还蕴含着救世的意思,他一定不忍心再看着无数的生命在黑暗的制度下受罪,消沉,死亡成泥。他一定渴望着时代变革,渴望着生命力量的释放,渴望着健康社会的重构。我一直认为,《红楼梦》是具有重大启蒙意义的作品,应该引导年轻人多读。

  与《红楼梦》较为接近的另一部作品是《牡丹亭》,我与《牡丹亭》真正结缘是始于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2005年3月,白先勇老师带着他的青春版《牡丹亭》来到北大百年讲堂,一时震动燕园,《牡丹亭》成为热门话题。在这之前,对于中国戏曲我是一个聋瞽者,未能窥其堂奥,此次连续三天的演出让我大开眼界。后来看了张淑香的《捕捉爱情神话的春影》一文,茅塞顿开,忽然领悟了中国戏曲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整个民族对心灵的深层追求与生命力的释放。就像读《白鲸》的那种奇特感受一样:最初的章节读起来晦涩无比,举步维艰,过了80页,文字突然变得美妙无比,巨大的阻碍瞬间消逝不见了,只有汪洋恣肆的文笔激荡着心灵,冲击着思想,让人产生强烈的冲动,想站起身来走出去,走到户外,去与天地融为一体。梅兰芳先生的《游园》《惊梦》堪称神品,我一遍遍地迷失于空灵曼妙的声音中,悲伤着美丽青春的无奈逝去、生命力的徒然消耗。那句在暗夜中让人警醒的话语“不到园中,怎知春色如许”在时时提醒着我,生命需要真诚全力的投入,这是我们存在于世的价值所在呀!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