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尊重每一个孩子

网络资源 2019-05-04 21:47:00

  “‘怹’这个字大家认识吗?你在我心上是为‘您’,对他人表达尊重就用‘怹’。除此以外,老北京特别讲究称呼,在说话前一定称呼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在麻烦别人时会说‘劳驾’、’借光儿(借过)’这些表达礼貌和尊敬的老北京话。”在4月28日举行的《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培养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中期研讨会上,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副校长张芝昆从老北京、老物件、老礼儿说起,讲述了学校从“十一五”开始,参与尊重课题研究的案例。

  “以前对保洁师傅刚刚擦过的地面熟视无睹,而现在是踮起脚从一边通过。孩子们这些行为无不体现他们心中有他人。与此同时,回馈给孩子的也是称赞和尊重,这也让孩子们体会出友善人格素养的重要性。”张芝昆说。

  尊重友善,在课堂渗透

  提到尊重,最近,北京市东城区文汇小学二年级班主任马悦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孩子们在午餐领桔子时,每个人都想选择大桔子,最后拿到小桔子的同学,会很不情愿,还会产生争执。

  二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道德发展的前习俗水平,他们经常从行为的结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如何以分桔子为切入点,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谦让和分享,在孩子心中埋下“友善”的种子?马悦把这个想法和“尊重”课题联系起来,将“领桔子”的班会课,带上了《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培养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中期研讨会的会场。

  QQ图片20190502112556.png

  在《小桔子 大道理》的主题班会课上,马悦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领桔子的办法。在各种建议中,马悦带领学生们逐一分析效率和公平,最后大家投票选出了随便抓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践。

  “如何领桔子,以小见大,这是个小问题,又是一个真问题,是孩子们关心和在意的问题。把生活中生成的资源变成班会课,让学生们体会到领桔子体现公平、拿桔子学会谦让、品桔子分享快乐,这是很好的探索。”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班主任杂志社社长赵福江点评说。

  和分司厅小学、文汇小学一样,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主的全国有66所课题学校从日常生活做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尊重”“友善”理念。这得益于《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提升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的全国性重点课题(以下简称“尊重课题”)。“尊重课题”已经持续研究了25年。

  1994年,北京市东城区将“尊重”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从“九五”的《“尊重?基础道德”研究与实践》,“十五”的《“着眼人格素质,实施尊重教育”》,“十一五”的《“培养未成年人体现尊重意识的行为习惯的研究”》,“十二五”的《“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理念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的研究”》,到“十三五”的《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提升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25年来课题组依然传承尊重课题的研究方式——从实际的问题中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对问题的不断挖掘和反思,对已有的教育桎梏进行剖析。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中重新审视“友善人格素养”的内涵,思考“友善”的时代意义。

  “‘尊重’是‘友善’的基础。‘尊重’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它的外延更大,延展到人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基本原则。友善是在尊重基础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善的人际关系。在教育中我们把它分解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中的原则。” 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郭鸿说,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学生,尊重学生意见,给学生表达的权力,通过班会、访谈等多种形式真实地了解学生对不友善事件的感受,师生一起探讨友善行为的感悟,通过从小事去体现“友善”,并将“友善”分解为具体的行为表现,以此促进学生友善人格素养的提升。问题意识促进了研究的深入,研究的深入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的氛围里,师生共同促进“友善人格”的发展。

  QQ图片20190502112609.png

  2018年12月25日,北京市文汇中学星光话剧团登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戏剧演出。这部探讨人性的话剧是文汇中学星光戏剧团的原创话剧《手机》。通过戏剧教育,师生通心同情演绎“尊重”。《手机》以当下热议的“校园暴力”为题材,探讨人性与语言暴力。通过同学中间一部高价手机的遗失,来引发学生们的讨论。让戏剧社的21孩子全部上台演出,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感受,并赋予角色;学生不仅收获了话剧表演经历,更了解到人与人之间,应本着宽容与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彼此,拒绝校园暴力,永怀仁爱之心。

  “这样的‘尊重’自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北京市文汇中学校长王文兰说,在北京市文汇中学,通过营造尊重文化、打造尊重课堂、共同寻找适合师生发展的最美“尊重教育”,让尊重教育之花在文汇的校园绽放。文汇中学立足课堂,培养尊重合作的心态并形成能力,为学生发展奠基。将尊重教育融入学科,在国家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等学科本源中寻找善的种子。围绕尊重教育主题,开展系列德育教育的活动。“实践证明,‘尊重教育’开展以来,构建了良性循环的师生关系,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学校进步发展的同时,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作了实质意义上的奠基,打造了更加和谐的校园。”王文兰说。

  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幼儿园坐落在南锣鼓巷,幼儿园借助地域优势,将资源引入幼儿园,和孩子共同创建了具有京味的游戏区,并将友善品质的培养渗透到区域中。以班级的“南锣工艺坊”为例,老师给孩子们制定了“邀请小班弟妹到南锣游戏”的计划,并通过孩子实践,带孩子们讨论语言背后的含义,把“为别人着想,不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别人”的友善品质,扎根在幼儿的心中。东棉花胡同幼儿园主任于庆军说:“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游戏价值的珍视。不断加深了幼儿对友善的理解,不断推动尊重研究向纵深发展。”

  “我们更关注在教育活动体验中,着眼于触及、扎根人的心灵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参与,防止用统一的、既定的规范约束学生,即强调活动设计要走进学生心灵,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教育体验,形成真实的教育效果。” 郭鸿说,“尊重”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教育不能灌输,品德的形成更是如此。这种尊重、友善的素养更是需要学生在自我体验的教育过程中、自我提升,潜移默化的形成。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在学校里面,课堂是现代学校的重要场所,课堂学习是一个基本的形式。通过具有尊重内涵的学科课程、主题班会以及尊重教育活动,我们一起体验了尊重教育走进实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的教育过程,尊重教育的种子也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心中,‘润物细无声’地涵养和感染了我们的心灵。”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周玉玲说。

  尊重学生,从微笑开始

  “面带笑容,大方问好”是史家小学在尊重课题引领下一贯保持的优良传统。从校长开始,每天早晨学校都有一位老师在学校门口面带笑容地向师生们大声问好。

  作为新入队的青年班主任,以往为了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严,不苟言笑是史家小学班主任高江丽班级管理的一项“法宝”,而今要传承好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向学生面带笑容,大方问好,对高江丽来说,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刚参加尊重课题的时候,高江丽心里一直犯嘀咕:“笑容多了,威严没了,班级还好管理吗?”于是,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用心感受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快乐的问候。高江丽发现,当她把学生们当成亲密友好的伙伴,真诚回应的时候,学生们们更喜欢自己了,对自己的话也更信服了。“这种彼此信任、接纳、友善的师生关系,使我变得越来越快乐,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高江丽说。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五条幼儿园教师欧京红参加“尊重课题”有20多年时间了,20年前第一次来参加尊重课题会的时候,欧京红发现课题组老师们有的来自于中学,有的是小学,只有自己一家幼儿园参加。当时欧京红心里就纳闷:园长是不是带我进错课题组了?幼儿园这么小的孩子,能理解什么是尊重吗?

  加入课题组后不久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欧京红20多年后还记忆犹新。当时,欧京红班上的孩子们早饭后陆陆续续去活动区玩去了。她开始收拾碗筷,这时有个小男孩走到她身旁兴高采烈地说:“欧老师,你知道吗?前两天我没来幼儿园,是我和爸爸妈妈出去玩儿了。我们坐火车经过南京的时候,我看到了好多特别旧的城墙……”孩子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经历,欧京红因为着急去送餐具,就对这个孩子说:“我先去送碗筷,回来再听你讲吧。”说完欧京红就走了。

  就在转身的一瞬间,欧京红看到了孩子脸上流露出一丝失落。等欧京红送完餐具回来,找到小男孩想要继续听他说的时候,他摇摇头走开了。

  当时欧京红觉得自己没做错呀,说了离开的理由了,很尊重孩子呀。

  “现在的我就不会这样做了。我就会用商量的口气告诉孩子:我很想听你讲去南京的故事,但是我现在必须先去送碗筷,要不然食堂的叔叔阿姨就没法继续给大家准备午饭了,一会儿回来听你继续给我讲好吗?经过孩子同意后,我再去送碗筷。”欧京红说,“现在,我经常反思、改进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和孩子们相处的方式。从‘听对方把话说完’这样的小事开始,让我班的孩子们也学会倾听别人的感受,理解对方的行为。”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