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三大难点如何突破(2)
择校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自2014年起,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强化地方政府和学校招生入学责任,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目标,推动各地形成公平完善的就近入学规则。
在前几年推进重点大城市免试就近入学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所有地市、县(区)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对热点公办学校实行多校划片、随机派位入学。吕玉刚介绍,教育部广泛采取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将50%以上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至区域内初中,扩大了薄弱初中和农村初中学生升学机会。
“目前,随迁子女8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另有7.5%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并全部纳入生均公用经费和两免一补补助范围,两者之和已经接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盲、聋、培智三类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90%。”吕玉刚告诉记者,教育部依托学籍系统和招生入学平台,禁止学校为违规招收的学生分配学籍,将招生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严格落实“十项严禁”纪律要求,严禁中小学校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考试、竞赛,各地已处理相关责任人446人,杜绝“唯奖状”“唯证书”招生行为。
第三方评估机构对10个大城市2万名学生和7万名新生家长的调查显示,97.5%的新入学学生对就读学校表示满意,83%的家长认为近两年当地招生入学工作有明显改进,突出感受是入学机会更加公平。
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
“今年能如期实现‘2018年底基本消除超大班额(控制在2%以内)’的工作目标,为2020年底基本消除大班额创造了有利条件。”吕玉刚说。
教育部将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作为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特别是解决“城镇挤”突出矛盾的重要任务,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全国2018年底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2020年底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的工作目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分省细化目标,指导各省以县为单位制定专项规划并报教育部备案,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抓住关键环节予以化解。
为确保如期平稳实现消除大班额工作目标,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发展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加强省级统筹,加大对大班额问题严重的贫困县支持力度,督促县级政府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