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养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这样写过:“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俞敏洪也说过:“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更好。”
自律的孩子各有各的幸福和满足感,不自律的孩子却大同小异。
曾有则新闻震惊到了小编:“最强学霸寝,6人全考上清华北大”!
要说学校里考取了6个清华北大,那还算正常的。可是这一个寝室里的6人,居然都考取名校,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原来这6个小伙子,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自律。
自高一起,他们就住在同一寝室。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他们制定了“寝室公约”。大家相互理解,约束自己的行为,为的就是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和休息的环境。
他们的公约是这样的:
11:50熄大灯,11:10不能聊天了,可以搞内务,
11:50后开小灯,不影响别人睡觉,
共同营造良好的匹克氛围(为自己好也为别人好),
违者罚搞卫生一天。
这几条公约,重点考虑的就是休息,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你若想继续学习,那请你自觉,打开你自己的小灯,关掉大灯,不影响别人。
履行公约靠每个人的自律。假若没有自律,他们的生活学习步调必定会受到干扰,结果一定不会这样振奋人心。
当这些孩子们表现出自律时,做父母的才知道,他们真得很强大。强大到能够把跟别人的约定几年如一日地遵守着,他们同龄人共同进步,取得不可思议的成绩。
真正的自律,就是在该做的时候,不管喜不喜欢,都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自律,做应该做的事,克服懒惰,改造自己,并且坚持下去。
说到自律,大家一定会想到C罗,他用他的行动向全世界阐释了什么是自律。所以他才能成为顶级的足球运动员。
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是写前曼联名将埃弗拉,评价C罗的话“如果C罗请你去他家吃饭,一定要拒绝他”!
到底是为什么?
C罗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并不是要吃大餐,而是约来一起健身。我看完也是被刷了三观。
那到底吃些什么呢?毕竟客人是被请来的。
沙拉、鸡胸肉、白开水。仅此而已!
而且,饭还没吃完,C罗就拉着埃弗拉去锻炼。。。
C罗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他的生活极其规律,那是常人远远做不到的。
20年来,他不抽烟不喝酒,只吃鸡胸肉、喝白开水,每天雷打不动地训练几个小时,就算是度假期间也不间断。
C罗在ins上还曾写下:
“Nothing worth having comes easy. ”
值得拥有的东西,永远都来之不易。
越是站在世界之巅的人,越懂得自律。
自律的人,获得的不仅是自身的提高和进化,还有别人的尊重。
那么,该如何从小培养自律的孩子呢?
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 一时期形成,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觉不用大人管,省时省力,又省心。
其实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最好的捷径。
1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儿童心理专家进行研究,孩子在6岁前会经历非常关键的多种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岁半左右出现,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这一时期,孩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秩序。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固定的程序和秩序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在这种“直线式思维”里孩子形成一种内在逻辑。
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的脱离这种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
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特殊行为”被养育者误以为“不听话”、“没事找事”,用批评、呵斥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压制孩子的行为和反应,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秩序,阻碍了孩子追求完美的潜在意识,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性的发展。
父母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完美的度过这一时期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首先,需要养育者极大的耐心,不强行制止孩子,接纳孩子的偏执。
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并不完全,通常用哭闹来表示不满。这时需要爸爸妈妈引导孩子理清想法,也可能要猜测孩子的想法。
现在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忙着为生活奔波,能够如此慢下性子,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其次,尽可能提供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也可增加有趣又好玩的生活仪式感。
比如,晚上睡觉之前,宝宝拉上窗帘,关上灯,晚安星星,晚安月亮,晚安小椅子,晚安小床……
比如,孩子在固定的餐椅上吃饭,有属于自己可爱的小餐具。
家长的秩序化让孩子得到安全和满足,孩子的本能得到尊重,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
最后,恰到好处的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俗话说“趁热打铁”,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