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三重境界:第二层境界
第二层境界
做算术不如玩扑克,学经济不如开户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学校。有些老师会过度强调一些比较枯燥的东西,结果非但孩子成绩上不去,连对某个学科、某些事情的学习兴趣也消磨掉了,就好比我们自己在企业里,企业三不五时给我们搞个培训,教你一些东西和你的业务完全不搭边的东西,你也不想学。
学生们最喜欢问我的问题也是——我学这个干嘛?学数学干嘛?学物理干嘛?……有些老师就敷衍说“不学就等着不及格”,那多扫兴啊?你应该把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它的意义和有趣的点,展示给孩子,而不是机械地塞一些习题给孩子。
针对这一点,家长可以做的,就是去弥补这个“学习意义”、这个“趣味性”。现在有很多APP,都是最新的学习工具,有不错的互动化、游戏化和场景化的尝试。
除了学习工具,家长日常的引导也事半功倍。举个例子,比如学数学,从我女儿4岁开始,我就开始带她玩“21点”的改良版——我把规则改成10点,其实是做10以内的加减法。这就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行为,很简单,但与其让孩子很枯燥地在那里算算加减法,你不如把这个东西变成一个游戏,和TA一起来玩。
再举个例子,我的学生现在都要学经济、政治,这种学科很大,他们就经常觉得课程比较枯燥、比较无趣,也比较假大空,我就发动他们各开一个投资账户,一千美金就能开一个全球账户,你爱做什么交易都可以,你可以买股,你也可以做黄金,等等。
那这个时候,学科练习就变成真金白银的生意了,学生们对学政治、学经济一下子兴趣高涨,开始关注ISIS又干嘛了,恐怖组织又怎么了,土耳其又政变了……孩子对现实的关注就主动起来了。
又比如说少年商学院之前开的一些经济学课程,《生活中的经济学》有一周发布的挑战,就让孩子们直接走到小区商店里去调研价格、采访店主心得,孩子就会发现,比如快速记录对方说话要点、扩散主题随时追问、比较各个商店采访所得做成书面报告等等技能的作用,学起来就特别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