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帮助父母怎样管理孩子的情绪
在真实的生活里,在特定的情形下,父母要对各种情况很快做出判断,不一定要遵从这些步骤,可以把这个步骤打乱,目的是做出合适的反应。
第一步: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父母要帮助孩子定义情绪,比如说,“你脸红、挥拳头,这是生气了”,帮助小朋友慢慢了解自己这种情绪是生气,慢慢帮助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情绪,或者用合适的行为来表达。
除了在生活中经常和他们定义情绪,给情绪贴标签,我们还可以和他们看一些介绍情绪的绘本。小朋友适合直观的学习,看绘本的时候他会认识到,哦,遇到这个情况,是这个情绪,你看这个图上的小朋友是这样的表情啊,后来他情绪好了,不生气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他是怎么排解掉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就能够学习和认识情绪。
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自如使用语言了,我们可以逐步鼓励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感受到某种情绪的时候,他的感受可能是模糊的。当我们帮助他用语言描述的时候,他会明白,原来这个感受是有定义的。这样他就知道情绪是有边界的,是可以控制、处理的,是生活的一部分。用语言去表述情绪,可以比较快地帮助孩子从不安的状况中恢复平静。
引导他们的思路从消极情绪转移到怎么解决问题这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
第二步:认同孩子的情绪
认同跟接纳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认同不仅仅是接纳,还让孩子感觉到情绪有合理性。如果我们理解孩子,往往会平复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不会再被同一个问题困扰。
孩子是用自己的情绪面对这个世界的。当他一心一意要做某件事,你跟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当他得到你的理解心情平静下来,你再讲道理,他才会慢慢听得进去。
所以不要说孩子不讲道理,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理解他们的情绪,得到理解后,原先困扰他的问题可能就不会再困扰他了。
第三步:让孩子学习恰当地表达情绪
认同和确认孩子的情绪,能让孩子明白一件事:不管你正体验着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我都能理解,我认同你的感受。
怎么发泄和表达这种情绪呢?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不过表达情绪的行为却有好坏之分。有三个原则: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坏财物。然后想想,你怎么表达情绪比较合适。
研究认为,情绪表达是后天学习到的,学习适当地调节和疏导情绪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幼儿来说,他们需要学习行为的界限,怎么表达情绪是恰当的。如果不能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就不能很好地学会管理情绪,更有可能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无条件接纳不是什么都接纳,而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有规则地接受孩子的行为。
小朋友往往在生气或者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脾气,推别的小朋友、扔玩具,等等。如果理解这些情绪的同时容忍这些行为,孩子会认为这样表达情绪、宣泄情绪是对的,他就不能学会控制情绪,而且在类似的情况下会继续使用这些不恰当的方式。
所以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可是,你打人、扔玩具是不对的。打人伤害了别人,扔玩具会破坏东西。父母可以让孩子想一想,什么样的发泄方式既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也不破坏东西。可以用语言讲出来,可以画画,可以想象自己的头上在冒烟,小朋友会想出很多有创意的办法来。
第四步:启发思考,通过解决问题来疏导孩子的情绪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他们就能平静下来。但也有些时候,仅仅认同情绪还不够,我们需要启发孩子思考,解决问题。
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哭闹不已。有些父母会不耐烦,一个玩具有什么了不起的,别哭了,再去买一个。可是家长也许不理解孩子的心情,他对玩具是有感情的,你买一个新的并不能代替他对旧的那个的感情。
这个时候我们要理解他:玩具坏了你很伤心,来,到妈妈这里哭一会儿,我们想想办法接下来怎么办。孩子的感受得到父母的认同,就会慢慢平静下来。然后我们可以说:“这个玩具的这个功能是坏了,但也许不影响玩呢。”也许孩子可能会自己找到办法:“对啊,这个功能坏了也没关系,我可以玩其他的功能。”或者,“我可以当别的东西来用。”或者,“让爸爸看下,能不能修好。”当他开始思考的时候,他的情绪就已经得到排解了。
提醒:
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或者过分的行为时,首先要警惕在认识孩子负面情绪上的误区,在观念上要从关注行为转变到关心情绪,并进一步学会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学会表达和管理情绪,对他进入学校,以及今后面对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都将大有裨益。所以,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和孩子一起经历这些宝贵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