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保护珍珠母贝的健康

网络资源 2017-12-31 22:59:27

  珍珠母贝也像其他任何动物一样,由于外界环境和自身的原因,在其生命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疾病。特别是在人工养殖和进行了育珠手术后,由于改变了它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态环境,增加了密度,所以影响到育珠蚌的健康。大规模的群众性养蚌育珠热的出现,使蚌源交叉流通更为广泛,加之群众在生产管理上的一些不科学做法,更使蚌病蔓延开来。造成育珠蚌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分别来加以认识。

  首先水温过高或温差变化剧烈,会使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失调。特别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我们从暂养水域转到室内,手术后又从室内池中重新吊养到外界。这些反复变换的水体,必然存在一定温差。如果不注意温差大小而随意放养,就很容易造成蚌体伤害。在养殖水域中,或者冬、夏季吊离水面很近,经常受到气温昼夜温差的影响,也会影响蚌的健康。一般对蚌体来说,温度的突然变化,最好不要超±4℃。我们发现,蚌病最多的季节,就在气温昼夜变化最大的季节。

  酸碱度太低或太高,育珠蚌也无法适应。同时过高的pH值会使水中分子态氨积蓄,微囊藻等蓝藻也会大量繁殖,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到蚌体的健康。pH值低往往是一些红黄壤地区水体的特点,同时生产过程中有机酸的积累,本身也会使水体pH值下降。过低的pH值,不仅影响蚌的呼吸,而且像硫化氢之类的有毒物也因得不到有效分解而增多,毒性也加强。所以也直接、间接地危害育珠蚌的健康。

  水中溶氧量的高低对珍珠母贝的生长和健康也有这样的影响。水中溶氧量低,母贝得不到生命活动所必要的氧,健康直接受到危害;同时在较低的溶氧状态,水中一些有利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等)因得不到良好的条件而受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如厌氧菌、反硝化细菌等)和病原微生物却会大量滋生。低溶氧状态,造成水体有机物得不到完全的氧化分解,结果有机酸类积蓄增多,导致水体pH值下降。从而也间接地影响了珍珠贝的健康生长。

  当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其他外来有毒物一旦进入水体,对蚌体所造成的危害就更大。生产实践中经常发生水污染而造成育珠蚌的死亡事件,应该让我们引起足够重视,这些污染源有的来自生活区的各种废水和垃圾,更多的是其他工业废水,危害也更为严重。重者直接造成珍珠母贝的死亡,轻者使母贝生理功能遭受破坏,抵抗外界病原入侵能力下降,从而容易染病。

  不仅如此,有时我们在生产管理中,因操作不当,或投放了过量的有机肥料,或没有及时将死亡的蚌清除出去,也可能在育珠水体放养了过多的鱼类,同样都会间接地影响蚌体健康,严重时就会由此得病。

  当然引发蚌病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病原生物。到目前为止,能够引起珍珠母贝生病的病原我们知道的有: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寄生蠕虫。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各类细菌性传染病。

  根据生产中的调查和室内化验分析,蚌鳃发炎、斧足溃烂、胃肠炎等都是由细菌引起的,而且发病率高,传染快。珍珠贝也容易感染寄生虫,特别是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线虫等往往侵入到蚌体外套腔、鳃组织中。虽然它们不会直接引起珠蚌死亡,但为细菌的进一步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所以各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性病的并发症较多。此外,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珍珠母贝的外套膜触手溃疡和各种水肿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从现有资料看,前者好像是由某些化学因子造成的,而水肿则既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各种蚌病几乎全年都可以发现,有些细菌性病就是在12月至次年3月间的低温时期,江南一带也可以发现斧足腐烂的疾病。但从多数蚌病看,也像许多变温动物一样,发病的高峰季节多是在每年的4~6月和9~10月。因为上半年有一段时间的水温比较适宜于某些原生动物的滋生,所以这一时期的寄生虫危害就较重,同时细菌性疾病也往往随之而来。7~8月气候炎热,水温高,有趣的是很多种疾病却少了,但是像外套膜触手溃疡这种特殊的疾病反而最多。可见它的发生与某些化学物质浓度过高有必然联系。

  我们从生产中也可以发现,育珠蚌手术后1~2个月比较容易生病,这是它们体质虚弱,抵抗能力差的表现。但是手术后一年左右和19~22个月左右这两个时期发病也较高,这个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明了。

  特别是一些养蚌条件不十分理想的场所,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危害很大。但是育珠蚌的疾病并不像很多群众说的那样,是一种“瘟病”,当然大家知道了其中的前因后果之后,不仅可以治疗,也可以预防。造成危害育珠蚌健康,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恰恰是许多群众不懂科学知识,盲目生产,因此,我们学习了解这些技术知识,就可以有效地保护珍珠母贝的健康生长,获得珍珠的优质高产。

  从环境条件方面看,水位浅,水体理化因子不稳定,必然有害蚌体健康。也有些群众错误地认为养蚌需要水流,所以经常进行冲水,或长流不止,流量大,流速快。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水源清瘦,那么养蚌水体最终也会变成清水而缺乏天然藻类。所以这里所说的流水,指的是缓流,即流速在2厘米/秒就可以了。另外,面积太小的水体也不利于养育珠蚌。调查不同生产水域发现,20亩以上发病率较低。昼夜温差大也是一个不良因素,往往蚌病多发季节也是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而我们为了避免这种温差带来的坏影响,必须将育珠蚌吊养在水面20厘米以下,最好还要四季调节吊养深度,也就是温差大的季节适当吊得深一些。

  由于土质的关系,很多地区的水域一旦大雨过后,水质就会变浑。这是土壤颗粒被雨水冲刷后悬浮在水中造成了浑浊,可能是土壤微粒随水进入蚌体,影响了蚌鳃的呼吸,总之这样的浑水对养蚌也十分不利。而很多鸡鸭类禽粪使用过多,同样也会使病害增多。pH值偏低,或氨的含量多,都会使某些疾病增多。

  以上都是一些外界环境不良,引起或加重蚌病的因素。当然育珠蚌本身的内因也十分重要,比如出现种质退化、近亲繁殖、早熟等都可能导致抗病力下降。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优良的蚌种进行繁殖,选择强壮的幼蚌进行育珠手术。

  育珠蚌生病而造成死亡,是养蚌育珠生产的大敌,可以这么认为,提高存活率是育珠生产成败的两个关键之一。蚌病危害如此之大,蚌病发生又如此复杂,有人担心蚌病不可抗拒。经济效益巨大的养蚌育珠业也成了风险业。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我们的实践,蚌病可防也可治。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有效防治蚌病的一些措施。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