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策略
摘要: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良好的学习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的成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学生、学习、学习动力、教学
很多情况下,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是“无动力”——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和当前的任务不感兴趣。只有行为能够满足“未满足的”的需要,那么该行为才会显得有趣和吸引人。举例来说,教师说一个学生“无动力”可能实际上只是说“课堂的生活”无法满足他的需要。当课堂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时,甚至这个“无动力”的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在实施人文价值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公平地爱每一个学生
所谓公平地爱每一个学生,即是尊重和宽容每一个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乖巧的还是顽劣的,教师都能够让自己的师爱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尊重是教育的重要原则,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从人的心理需要看,所有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尤其是处在少年时期的小学生,这种需要更加强烈。因为他们处在童稚的阶段,对任何事情都似懂非懂,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尊重,得到老师的信任和爱。若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爱的情感,就不会在乎学生的在乎,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和传播者,而应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学习生活的参与者、点拨者。学会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天性,是新时代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在尊重所有学生的优势领域、潜能大小、学习风格、情感体验等差异性基础之上,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公平正直、仁爱善良等高尚品德,对培养学生养成公平正直、仁爱善良、光明磊落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定向和激励作用。[1]
教师公平地爱每一个学生,要倾注在细微的环节之中。比如,课堂上请学生回答问题,要经常轮换提问对象,让人人参与;找学生谈话,要做到好、中、差面面俱到;安排学生座位,更要公开公正,不能厚好薄差。同时,对自己言行举止更要注重细节。比如,不要用敲打讲桌的方式平息教室内的喧闹或提醒学生集中精神;不要用大声吼叫的方式批评学生,更不要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甚至羞辱学生;不要在学生犯错误时动不动就通知家长;不要在批评学生时翻旧帐;不要用过激的言辞夸大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要用轻蔑的言辞或表情对待学生;不要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要在说话时涉及学生的生理缺陷;不要忽视学生的任何闪光点等等。
在教育工作中,对少年时期的学生,教师要在乎学生的在乎,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性取向。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爱的使者,用爱的心灵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点需要,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产生更多的更积极的在乎,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心理距离,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友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善意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鉴于学生这样的心理动机,本人以为教师只要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恰当的运用鼓励和表扬,必定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去、刻苦求学的潜能。
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应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善意的赞美。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给予学生赞许的眼神等,让孩子品尝更多成功的喜悦,同时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或期望,能够激发出孩子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力量。在批阅作业中,一篇情理交融、鼓励性很强的评语,一段肯定、称颂的赞美之词能让我们的学生心情愉悦、精神爽利,那么我们的教育往往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表扬、奖状、勋章、荣誉称号等作为激励手段, 更是激励的最高境界。可见,鼓励和表扬在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它能够激起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它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自我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他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表现的标准,并传递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望。[2]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你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两颗永不干涸的露珠,就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诚的鼓励和表扬,便是那知时节的好雨,这好雨定能滋润着充满生机的心田,使这片心田结出累累硕果。
三、运用励志教育
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磨练、振奋之意;“志”是指有志气、志向、意志,有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及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现代社会教育,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成功的目的。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指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
当前,很多小学生都存在考试紧张焦虑问题:有些考生面临考试时,不能做出合理的应对,对考试存在错误的认知,直接导致很多身心紧张、焦虑的症状,最终影响考试正常水平的发挥。各个年级都存在,低年级比较突出,有些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给学生布置许多课外作业,从而引起学生过大的压力是导致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加上小学生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感到空虚、寂寞、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学习上倦怠并充满消极不满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归根结底都是缺乏励志目标。因此,对当代小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励志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成功需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
各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励志教育:(1)班级拟定誓言,每天集体喊誓言词;(2)上午预备起立齐唱励志班歌;(3)每周班会为学生讲一个励志故事等。这些励志教育引导学生做好成才目标的规划和设立,给予学生实现具体目标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能够产生激励效应的环境,督促学生坚持积极的行为并养成努力的习惯。[3]
四、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
榜样教育即榜样示范,它“是以高尚的思想、模范的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的一种方法”[4]。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中,榜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一直被广泛运用于学生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树立具有鲜明特征的榜样,发扬其身上所有的精神,能在少年群体中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其实榜样不需要刻意寻找,孩子的身边就有好榜样,用孩子身边的榜样进行示范教育是最简洁、有效的方法。
首先,教师树立形象: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学习动力的激发,其作用不可估量。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低段小学生,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其模仿能力相当惊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对学习的热情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学生良好的学习动力才能得以更好地激发。
其次,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培养学习动力方面,榜样尤为重要。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近距离的模仿。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学习动力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同龄榜样更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学习动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爱学好学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形成一股强劲的内驱力,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很多学习是从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开始的,如果自己缺乏成功的体验,那么,同样从他人的成功中可以获得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经验。因此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同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总之,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至关重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导日常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灵活采用教学策略,最终达到减缓和消除学生厌学的目的,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就一定能够找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涂秀菊.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探究[J].内蒙酷师范大学学报,2009:1.
[2] 席作宏.表扬:从虚假无效走向真实有效[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15.
[3] 徐波、沈潇、于目新.基于励志教育的学生成才导引探讨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53.
[4] 班华.现代教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