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有效使用 (2)
三、有效使用插图,训练学生观察能力
低年级学生最常碰到的习作方式是看图写话,而我们发现,善于观察图片、分析图片的学生,其习作质量一般来说要领先于其他同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低年级显得尤为重要。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若能常常渗透对课文插图的观察指导,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能力必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如一年级下册中有篇课文叫《棉花姑娘》,课文中有四幅插图,前三幅为棉花姑娘生病向别人求助时的画面,最后一幅画的是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将前三幅图和最后一幅图作比较,请他们说说棉花姑娘生病时和健康时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仔细地比较着,不一会儿,他们就找出了许多不同点。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不仅知道了棉花姑娘生病和健康时的区别,更为学生理解“蚜虫的可恶”、“棉花姑娘对医生的盼望”作好了铺垫。
除了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图片,我们还需要教给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观察景物图,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人物图,我们应该看清楚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但这种方法的自觉养成,需要大量的看图写话实践。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一些活生生的例子,相信对他们是有所触动的。
就拿《秋天的图画》来说,课文描写的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课文的插图准确地对应了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学完了整篇课文之后,我请学生去插图中圈一圈作者描写的景物,并想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很快,学生们便自己总结了,作者按照从右到左,从低到高的顺序来描写这幅图的。于是,我便告诉他们,我们以后描写风景,也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这叫做有序。
四、有效使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比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学习伙伴的提示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对画面内容进行再加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种葫芦人的表情、动作,学生们围绕着“吃惊、不明白”给出了画中人物的内心解读。一幅静态的插图,有了内心语言的补充,人物形象便丰满起来,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五、有效使用插图,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但由于语言能力有限,表达时往往会过于简单或杂乱无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量的语言表达训练。课文中的插图绘图精美,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是训练学生表达的优良素材。
课文《春雨的色彩》写了三只小鸟争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故事,读完了故事,相信很多小朋友的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春雨的色彩。正好,课文的后面配了一幅田野的图片。我请学生选择几种景物来仿照课文说一说,也可自己想象。于是,学生们出口成章,精彩无限。有的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禾苗上,禾苗绿了。春雨淋到小树上,树叶儿也绿了。”有的说:“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迎春花上,迎春花黄了。春雨滴在郁金香上,郁金香也黄了。”
低年级的课文中还有很多插图是多幅图,展现了故事发展的过程和情节,就像连环画一样,学生极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讲述。如《小熊住山洞》一课。课文相对较长,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能够有条理而且完整地复述出来,有一定的困难。如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掌握每幅插图的意思(熊爸爸提议造房子——春天的森林——夏天的森林——秋天的森林——冬天的森林——大家感谢小熊一家),然后出示文中的六幅插图,让学生边看插图边讲述故事,降低了难度,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讲述了,激发了一年级孩子学习的兴趣、讲述的兴趣,培养了一年级孩子语言的表达能力。
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培养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积淀。从小学低年级起,我们就应该培养这种能力。训练学生从说好一句话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慢慢地说好一段话,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课文插图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增进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上述五条关于插图有效使用的建议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正如插图的三大功能互相依存的关系一样。因此,在插图的使用上,我们要选好其使用的时机,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梅 徐文华.一年级语文插图的教学辅助作用[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7(1)第4卷第1期
[2]何芙蓉.插图——不可忽视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J].现代语文2008(11)78-79
[3]万兰凤.让静止的画面插上灵动的翅膀——谈语文教学中插图运用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结合[J].教学创新2009(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