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2)
四、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
再如:有这样一道题开放性,在2、4、6、7、8、10这六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请说明理由。马上就有同学得出不同答案,这时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激情高昂,纷纷举手,当学生给出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时,教师可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人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这样,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圆锥的体积公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老师说:“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比一比,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拿出材料袋,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同学们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顺利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以外,在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以上,是我们在合作学习中的点滴体会,今后,我会继续边实验,边总结,力求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合作时机如果把握确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曾超益.《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2003年7月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4.高永芳.《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师》2004年第9期.
5.王永春.《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个体发展》.《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