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会面临哪方面的过渡
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又一个转折。有人把中学时代比喻为人生成长过程中成败的“十字”路口,按照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可塑性最大,危险性最大,最不稳定的年龄阶段。”初中与小学相比,不论是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管理模式、还是学生本人的身心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对每一初一新生来讲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尽管自己的孩子仍很努力,但成绩却不如小学时好了。这是由于孩子不适应中学学习生活的缘故。
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生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初中生身份不适应;对教师较为放手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对多学科齐头并进的教学形式不适应;对教师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授课方式不适应;对与更多的陌生同学交往不适应等等。
有了这么多的不适应,就使得许多小学生上了初中后,竟然觉得自己不会学习了,不会听课了,不会交往了,处处感到不习惯,严重者还会产生厌学情绪或伴有散漫、打架等行为。
为此,作为家长必须尽快了解初中教育特点,帮助孩子完成初中衔接教育,让每一位初一新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愉快完成初中学习。从孩子这方面来说,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在孩子升入初中之前,家长就把孩子在适应期里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到他即将升入的学校去看看,让孩子了解—下学校的整个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最好能找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给孩子介绍一下学校的大概情况和特点,进一步帮助孩子增强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减少陌生感。另外,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认识并做好四个方面的过渡。一、学习环境的过渡
中学课程比起小学增加很多,而且每一门都有其特点。其中不仅包括一般常识性的内容,而且还揭示了学科的最一般规律,系统性日益突出。选修课越来越多,深度、难度亦不断提高。学生来到新的学校,首先面临的是学习生活中明显出现的“五多一少”。
“五多”指的是“书多、课多、教师多、作业多、活动多”,学习科目从小学的几门课增加到十几门,仅初一年级就有十多门课(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劳动技术)每科都有专门授课教师。
“一少”指的是“教师盯得少”。学生往往对班主任盯得少误认为是“松”,其实不然,中学的培养目标旨在自主性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刚入学的初一学生若仍从兴趣出发,或重视班主任老师的课或者语、数、英等所谓的主科而忽视所谓的副科,就会给今后的“两极分化”埋下不良的种子。因此必须告诉学生每门学科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好每门功课都很重要。
二、学习动力的过渡
初中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既是学校和家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的最佳时期,因为有了理想才会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孩子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习负担较重,平淡枯燥的学习会使他们停滞不前,学校和家长只有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届时,学校再围绕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成才,如何做人,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被动的接受知识逐步过渡到为社会理想、人生理想而学,使学生逐步明确并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这些教育都需要家长的配合。
古时候,有刺股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燃糠自照等勤奋好学的故事,不正是家长教育青少年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良好的事例吗?但是,家长要求和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千万不可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来教育孩子,以免影响孩子们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三、学习方法的过渡
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成绩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某些小学时期的成绩佼佼者,上了中学后会感到越来越吃力,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出现跟不上班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中学的学习方法与小学不同,孩子们没有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方法。
中学的学习方法特别强调以下五个环节:一是学会预习。要求学生要认真看教材,不懂的地方做标记,上课重点听。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才能成功,如果仓促从事,就难免失败。二是学会抓住重点。有的放失地学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不需要记的不要记。三是学会突破难点,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先记下来然后联系以前的知识反复思考,再举一反三的强化训练。四是学会复习。每天做作业前应先回忆老师讲的内容,回忆不起来时,再翻书看一看,看过后继续回忆,这种方法就叫尝试回忆记忆法,俗话叫“过电影”。最好是能把回忆起来的内容用词或短语概括下来。五是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做作业的目的是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灵活运用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可照抄照搬书本内容。一般来说,数、理、化等理科课程最好在复习、理解、记忆定理公式的基础上再做作业。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课程也应在复习理解记忆的基础上,除必要的名词术语外,最好都要用自已的书面语言叙述,这样才能做到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切忌在遇到困难和麻烦时,自己不看书、不复习、不动脑筋,而是去问家长或问同学。复旦大学教授许纯芳在他着的“平面几何四种”一书的扉页上写到“不到山穷水尽,决不求助于人”,就是告诫人们遇到问题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语文:掌握最基础字词句,多读多写,会分析课文,学会积累,学会运用,考试的走向是阅读理解、写作占较大的比例。数学:多做多练善于归纳总结。外语:多记、多读、多写,力争会背全文。政、史、地、生等都是灵活理解记忆。总的来说要他们在学习上做到“三先、三后、三戒”——先预习、后听课、戒把学习当苦差事,缺乏兴趣;先复习后做作业,戒过多采用机械记忆;先思考后问人,戒解题方法模式化,提倡一题多解,认识到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培养开放性思维模式。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习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孩子将终生受益无穷。
四、心理方面的过渡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中一个重要阶段,从心理方面讲,他们正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有成人感、但情绪不够稳定。正是由于这些新特点的出现,常使他们处于半成熟、半幼稚、半儿童、半成人状态,心理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差。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与同学和老师发生矛盾,就可能走极端,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不利。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一定的挫折情景,让孩子有锻炼自己的机会。在思维方式上,中学也开始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建立主体和空间概念。学校和家长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但不能以个性发展为借口,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因初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将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习惯的教育,比如完成作业后要让孩子自觉检查一遍,检查无误后,把明天早上要交的作业分门别类地按顺序放进书包的习惯;注重个人卫生、不乱吃零食的习惯;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努力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加强对孩子升入中学之前的过渡教育与之后最初适应期的指导,帮助他们迈好中学生的第一步,将会使他们赢得中学生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