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一年级英语教学论文:英语教育如何适应发展不平衡的国情?

奥数网 2013-12-30 17:28:26

中小学英语教育如何适应发展不平衡的国情?

  21世纪英语报社发来一条消息:在某地区,初一英语平均分最高的学校为129.9分,而最差的学校仅为55分。同时,市教科所对该市中考英语成绩分析发现,考生英语成绩相差悬殊,掉队学生比例高。因此,提出了如何解决英语两极分化的问题。

  外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凸现了学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外语教育发展不平衡,这在中国是个普遍的现象。张正东教授曾对此有过描述:“我国英语教育普及面之广,接近汉语,而学程之长则超过汉语。我国学生的英语成绩有的能在国际竞赛中夺标;有的只能在课标/教学大纲要求上下浮动;有的则远远不能达标。仅就基教而言,我们有高水平的外语学校、双语学校、有较高水平的重点高中和英/外语特色学校,也有大批一穷(稍有使用外语的需要)二白(少教师、设备)的普通中小学。”这段话勾画了我国外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

  眼下,我国有亿万人在各级学校里学外语(以英语为主)。其中,学习优秀者占少数,平庸和不成功者占大多数。这是否表明外语教学是失败的?不,这种不平衡是正常的。也许大多数学过外语的学生以后并没有用外语从事工作的机会,但外语教育所赋予的文化素养会让他们终生受用。外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可以缓解,但很难彻底消除。为什么?这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了的。中国幅员广大,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别悬殊,各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家庭背景及其受教育程度大相径庭,每个学生个人的秉性、特点、学习基础、学习风格、情感态度等都不相同。鉴于此种状况,英语教学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并不足为怪。可是这样一来,外语教育发展不平衡成了个老大难的问题。

  外语教育如何适应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呢?要求高了,条件差的地区和学校的学生负担就过重;要求低了,低水平的外语教育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又极不相称。上个世纪曾想拔高中学英语要求,1978年大纲要求学生掌握2800个词,结果教材出来遭到“深、难、重”的批评,于是一再降低大纲要求,90年代末仅要求高中生掌握不到2000词,中学师生不叫难了,可大学的老师认为中学的基础太弱,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怎么办?于是,新课标规定,学生应具有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初中(三年)毕业由原来要求学习1000词提高为(五级)学会使用1500—1600词。这个要求对于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来说并不算太高,对于零起始的初中生来说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高中毕业(七级)要求一年多学会使用2500词,八级(高考要求)两年达到3300,九级(选修)三年达到4500词。普通高中两千多万学生基本上都想参加高考,结果大家还是朝着同一个目标——八级——挺进。这显然难度加大了许多,两极分化现象提前出现,学生负担加重。难度直接体现在课标教材上,负担重,两极分化加重,于是,许多师生把矛头直接指向教材,认为“罪魁祸首在于教材”。岂不知,教材的编写是依据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否则教材是难以通过教育部审查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上面?中小学英语教育如何适应发展不平衡的国情?

  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早在1986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外语教育改革座谈会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就提出过这样的方针:“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区分层次,分类指导;讲求实效,保证质量”“分期分批地提高中学外语教学水平”。教学大纲初高中分级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不但有小学和初中起点,还设有高中起始的教材;课标设置多级要求和必修、选修;上海市根据发达地区特点,单独编制课程和教材,充分发挥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势;创建外语学校,在全国各地起到外语教学的龙头作用。此外,具有外语特色的学校和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样,一方面保证大部分学生学有所获,即使初中未学好,高中再重新起步,迎头赶上去也能学有所获,甚至还有希望考上大学。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和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培养我国外语精英的摇篮。

 

 

点击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