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趣为前提 读为主线 层层推进(2)
三、落实精读环节,注重培养语感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实验教材始终把朗读(背诵)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十分注重对课文材料的感悟。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培养他们的敏锐语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朗读。在深入读文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首先,要扎实细致地落实读,做到以读为本。要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思路,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朗读时要体现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读书形式,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比赛读等,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自由选择听众,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入情入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其次,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可通过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眼看、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联合加工,把故事中的人、事、景象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使头脑活动起来,从而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时,可让学生帮助小松鼠出出主意怎样才能找到花生。老师先给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后,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因为个体的差异,学生会想出许多不同的主意,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肯定,因为这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这一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阅读行为获得个性化的感悟。
四、抓好熟读转化环节,加强积累运用
“重积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的又一鲜明特点。积累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语文,要注重积累和运用,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篇佳作,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我们应当让多种感官参与,进行多重记忆,立体积累。第一,学生凭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获得审美的基础上进行熟读。可以配上动作有感情地单独朗诵,可以分角色诵读,可以听老师范读,借助录音机配乐朗读,也可以利用录音带、录像、课件小声跟读跟背,并展开想像,细细咀嚼品味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全方位领略课文语言材料的美。有了深切的体会,课文内容不知不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第二,提倡“教、学、做”合一,积累好词好句。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少而精,形式丰富多样。在“我会读”“读读说说”“我会说”“读读画画”这些题目中,有词语(如叠词、词的搭配,形容词)的练习,句子的练习等,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完成,再写一写。总之,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感悟运用能力。第三,加强课内,延伸课外。要努力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课堂上要以文本作为中介,通过文本的启发,交流读书心得,拓展语文学习渠道;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师可通过一篇带多篇,引导并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读的语言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等课外读物;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向学生提供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可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指导学生主动读书,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和处理信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量自然会增加。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学会读书,内化语言。通过积累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实验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的内容体现时代精神,编排符合语文学习规律。我们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