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3.时刻观察--身边的数学让你发现价值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 2011-09-15 13:58:15

3.时刻观察--身边的数学让你发现价值

  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只要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可以说,数学知识的运用遍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身边的数学又会让我们发现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尽管我们还是小学生,但是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数学课本中的许多概念、原理、现象都可以在身边的生活中找到其原型。比如,对于刚刚接触数字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很多数字。我们吃的数字饼干上印有1、2、3、4、5、6、7、8、9、0的字样,还有的印着英文字母,这不就是数学的生活化吗!再比如一些小游戏(连连看3+4=7,2+4=6,3+5=8……)也是通过简单计算来达到游戏的输赢结果。上升到三四年级后,像一些身边发生的关于数字的计算就更加普遍了。而在这一系列的数学现象中,我们也会发现数学正以它独具的魅力和价值浸染我们的生活。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忽略了学数学的过程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认为上数学就是做题,时间长了,便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其实,只要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将我们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数学学习当中,我们就能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我们对数学价值的新发现,也更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身边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从身边的生活出发,把学习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们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以消除我们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1.从身边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我们中的一些小学生因为刚刚接触数学,所以对数学概念认识模糊。比如数学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概念,就不是很容易分得清楚。单纯靠老师言语上的讲解,可能使我们越来越糊涂,这时只要把身边的现象引进数学课堂,我们就会立刻分清楚了。陈东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今天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几个和第几个"的概念,可是她还是没能搞清楚。星期天的时候,妈妈带她去动物园看动物们演出,当看到一队5只小鸡排列整齐地走出来后,陈东马上就告诉妈妈一共有5只小鸡,而且它们身上的毛都是不同的。陈东看到第1只是黄色的,第2只是粉红色的,第2只是淡紫色的,第4只是浅蓝色的,第5只是草绿色的(见图1), <img src="images/b54002.jpg" alt="图片" border="0" />以前只是见过黑色和白色的,今天能见到五颜六色的小鸡雏,真是很兴奋。经过仔细观察,陈东发现最后一只最尖头,第三只最讨人喜欢,于是她脱口而出:"妈妈,我最喜欢第3只小鸡。"妈妈问:"哪只是第3只?"陈东:"就是第三个出场表演的,淡紫色的那只。"说完之后,陈东自己先惊讶起来了,原来"第几"的概念就是这样被归结出来的,一共是5只,我最喜欢的是第3只,淡紫色的那只就是第3只。自己竟然在身边的生活中学会了这一知识点,而且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学会了。

  于是在回家的路上,陈东继续仔细观察:有几个人排队上公共汽车?自己排在第几个?妈妈排在第几个?排在队伍第6个的是男士还是女士?穿红衣服的排在第几个等等。陈东就是在身边的生活中发现了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郑毅有一天跟着爸爸去厂里玩,正好赶上爸爸单位评先进,于是在爸爸的厂里他发现了一个数学概念"工作总量"。一般情况下评先进总是要跟"工作总量"挂钩的,把这个问题放到数学中,就是"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现在郑毅知道了"工作总量"就是工人一天的工作总和。比如,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评优表上的空格上就填写如下:

  12×(3+4)=12×7=84(个),老师傅的一天工作总量就是84个。

  刚刚上岗的年轻的小师傅上午也是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不同的是他每小时只能做10个零件,那他一天的工作总量就是:

  10×(3+4)=10×7=70(个),小师傅的一天工作总量就是70个。

  郑毅不仅明白了什么叫工作总量,同时还知道了"12"和"10"就是老师傅和小师傅的工作效率。没想到跟着爸爸玩,竟然还学会了两个数学概念,这可真是在身边的现象中就能学习数学。

  2.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价值,一步步地得出结论。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知识时,王硕跟其他两个小同学在家中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的三只组成了不同大小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操作,他们发现任意三根木棍或许能组成三角形,或许不能。三个小家伙研究来研究去,终于得出了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必定大于第三边。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他们从这个发现中找到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把这个知识点用于数学学习中。他们还发现三角形最牢固,比如四边形或者五边形等多边形都很容易发生变形,而只有三角形不会。由此,他们观察到屋顶上的房架是三角形的,正是应用了三角形的这一作用原理。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们更喜欢学数学了。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生活在城郊的霍小曼马上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她跟着承包责任田的叔叔来到乡间地垄上,利用面积计算公式跟叔叔一起把责任田的面积算出来,并在叔叔的指导下,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如果同样形状的两个图形,可以通过眼睛比较大小得出哪个大哪个小,如果看不出来的就要通过面积计算公式来得出结论,不同形状的图形也可以通过计算结果比较出哪个大哪个小。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我们小学生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检查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自己可以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可以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水车形状改成多边形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想办法找出饭盒、瓶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自己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例如,学习"矩形的周长"时,我们很多小学生会想:直线图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用什么方法来得到曲线图形的周长呢,圆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应该是什么呢?想到了不妨就亲自动手做一做,测一测1元硬币、瓶盖、玩具飞碟等的直径与相应的圆周长分别是多少?并把得到的结果记入下。

  测量曲线图形的周长,我们还是第一次,可是借助对图形周长概念的理解,首先还是想出了用测量的办法求圆的周长:我们可以用线绕测量物一周,再拉直放在直尺上量得其周长;也可以直接将测量物在直尺上滚一圈测得其周长。得出一组结果后我们对测量的结果势必会进行思维活动:从所填的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教师再稍加点拨,圆的周长公式就很快进入到我们脑海中了。

  立足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将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数学的切入点,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比如,进商场买东西。如果可以的话,不妨帮着售货员同志算一算价钱,商场同类商品打折,不妨比较一下哪个更划算一些。好伦哥的套餐打折了,算一算吃哪个更便宜。当好伦哥第一天贴出如下广告时: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0.00元)

  套餐2(原价18.60元,现价11.00元)

  套餐3(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聪明的朱小小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套餐1,因为它下降得最多。但是当他第二天再次光临时,发现牌子变了: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套餐2(原价14.60元,现价9.20元)

  套餐3(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

  这一下朱小小不知道吃哪种了,在同学的全力配合下,他们一起利用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折扣"百分比知识,计算出了三个结果,再经过对比,终于得出了哪一种最划算。如果没有学过这个数学知识,肯定会被套餐1的假象给迷惑。因为我们小学生们一般认为,套餐1价格下调了6.6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1。看来,只有真正了解了数学知识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利益。

  总之,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应用随时随处可见,学习的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数学的价值可不是用"一斑"能形容的。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