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差错教学
差错是美丽的
——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差错教学
【内容提要】:追求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是无奈。而真实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一些差错是难免的。在课改的今天,我们教师怎能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巴,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之心来重新审视课堂,把它视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让差错也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尝试差错 善待差错 挖掘差错 预设差错
课堂差错指互动情景下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等。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是很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课堂上的学习差错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后继教学,甚至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差错”所带来的契机,让他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赋予他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差错”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能促使学生对以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从而引发争论,课堂因此而变得精彩。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是在差错中学习,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分析差错的正确方面和出现差错的原因上,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坐下,让全体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一、 尝试差错----------让学生畅所欲言
数学学习与尝试错误有密切的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探索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尝试——错误——尝试——错误……的过程。因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可能一下子就选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错误”的情况,这时就必须另辟蹊径,进行新的尝试,直到解决问题为止。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出示第一组数: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453、168、219。当学生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后我提问: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生1:(迫不及待)老师我知道个位数只要是3、6、9的数就能被3整除(受前面知识的影响:个位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生2:不对,不能看个位的,像 23、16、29个位也是3、6、9,但是这些数就不能被3整除、生3:我也觉得不能光看个位;接着出示第二组数:21、18、51、210能否被3整除?生1:我算过了这些数能被3整除、生2:21、18、51这三个数交换位置也能被3整除、生3: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交换位置还是能被3整除,师:这位同学分析的有道理。刚才生2提到的23、16、29交换位置后是否能被3整除呢?生4:23、16本来就不能被3整除,交换位置后还是不能被3整除的。师:判断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是不行的,谁来说说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经过不断的讨论争辩,最后学生一致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最后我出示第三组数:判断下面的数能否被3整除……同学们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尝试改进错误,不断地解决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学生经历了从猜想到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从错误到逐渐逼近正确答案。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通过巧妙点拨,因“错”利导。有效生成,使课堂成为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二、 善待差错————让学生拥有自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巩固,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自我纠错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差错”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判断性的再思考。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 “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把错误看成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剂良药。要呵护出错的学生脆弱的情感,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善待错误潜在的教育价值,让其发挥最大的功效。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是四年级一节练习课中的一个片断。老师让学生判断课本上总复习中的一道题:“4个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一定是4平方米。”有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不一定。如果4个小正方形摆成一排,或者是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是4平方米。可是,如果你角对角地拼,那它的面积就不是4平方米。”
所有听课的老师都一头雾水,同学们也都“啊”的一声,表示不理解和不赞成。发言的学生十分窘迫,华老师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耐心地问他:“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是吗?那就把你的想法画在黑板上。”学生画图如下:(略)
随即,学生边指图边说:“这个图形的面积就大于4平方米。”原来,他把两个正方形中间空隙也算入面积了。华老师没有简单纠正,他问学生:“这一块到底算不算?还得看究竟什么是面积。”一句话激活了学生相关的知识。学生纷纷发表观点,有的说:“面积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还有的说:“这个图形是这么围成的(注:生指图形的周长),因此那一块不应该算在内,这个图形的面积还是4平方米。”最后,老师总结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面积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同学们,是谁帮助我们复习了面积的知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没有了先前的那种羞愧,体面地坐下了。
这样对待学生的差错,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不是人云亦云的勇气,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题目中的错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错误,让学生拥有自信,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这种对错误的宽容而不纵容的态度,开发而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着学生,既保护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创新的精神,又使“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挖掘差错————让学生提供材料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回答或理解错误。教师不应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判,使学生拥有一种愉快的心情;其次,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差错。作为教师,不应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验证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找身边所需的验证材料。例如在教学比较4/5和7/8的大小时,教师提问它们谁大谁小?有学生说7/8 大,有学生说4/5大,我问为什么?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我并没有给学生准备材料,也没有给学生限定用哪些材料去验证自己的观点,我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这样的验证,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方法非常多:用两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一张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 7份涂上颜色,另一张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4份涂上颜色,结果发现7/8比4/5大;用两根同样长的线段也可以进行比较;把全班40位同学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7份的35人,40位同学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32人,因为35〉32,所以7/8比4/5大……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提供的验证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喜欢的。通过验证比较,大家统一了答案:7/8大于4/5。我想学生利用了自己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经历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四、预设差错————让课堂继续生成
差错资源可以是非预设的,也可以是预设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妨事先预设学生的“差错”,正视它,研究它,让学生暴露思维的错误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差错”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佳素材之一,使学生自觉的纠正错误。那样的课堂也会精彩分呈。
在“画圆”的教学中,以往教师往往三令五申让学生收起圆规,正襟危坐听老师讲解画圆的注意点,看老师如何画圆,学生按部就班,都画出了标准,完美的圆。可有位特级教师却独劈蹊径,先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然后,选择几幅作品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选择的作品有:①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上的:②把圆画成鸡蛋状的:③将弧线画的时隐时现、时粗时细的;④画的比较标准的等等。)看到这些作品,同学们都笑了,纷纷指出哪些不是圆,哪些画错了。随即,教师便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此时的学生就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是圆心没有固定好,所以没有连接上;有的说,是画时候圆规的两只脚间的距离老在变,半径变了,所以画成了“鸡蛋”;有的学生还能自己找到画错的原因……这时候教师继续问:“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同学们的情绪高涨,思维高涨、思维活跃,自己总结并概括出了画圆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例子中我们清晰的看到老师巧妙的预设了错误,从学生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巧妙的引导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画圆方法的理解,使画圆的方法在课堂中自主生成。这样的课堂因为“错误”而精彩、生动,学生的记忆也因为“错误”而深刻、难忘了。
歌德说过:“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对待学生出现的差错,教师不应当仅仅是否定或告知正确答案,更重要是,教师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错,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要允许、认同和接纳学生的错误。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要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带有很大的具象性和片面性。老师既要把学生由“具象”引向“抽象”,由“片面”引向 “全面”,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把握教育的契机。如果总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可笑的,那些新颖、奇特的想法和言行都可能被否定,就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过去,我们对学生总是居高临下,今天,我们对学生更多的应当是平视和仰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差错,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出错的原因,使纠错的过程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是绿色的、是共生的,是我们向往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教育学》
3、《课堂差错资源化》
4、《让错误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