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中国幼童上EMBA参加“深造”

童年网 2010-07-20 17:02:07

    某个周日上午,在上海市中心的金融区开讲的EMBA课程,与其他旨在培训中国未来商业领袖的课程没什么不同。这个颇受欢迎的EMBA班于两年前开设,已经有1500名学员来此深造,负责人刘女士说:“我们教给学生树立自信的方法。”不过,刘女士的EMBA课程与其他EMBA不一样:当经济学或人际交往学的课业变得过于繁重时,她的学生也许会哭着嚷着要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都还是年幼的孩子。这个EMBA项目的授课对象不是企业主管,而是幼童,年龄最大的只有6岁。公务员何家晨(音译)把3岁的儿子送到这里来学习,而他本人和妻子上的是成人MBA课程。他说:“我儿子学得不错。他不怕在课堂上发言,喜欢在集体活动中当带头人。”

    对孩子的高度期望在中国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了掌握基础识字水平的几千个汉字,许多好奇活泼的学生都被变成了闷闷不乐的学习机器。不过,对那些年龄更小的孩子的压力也在增加,因为他们的父母抱着这样的想法,认为教育是孩子日后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首要推动力。这在从前的中国不可想像。中国的父母急不可耐地为子女制定人生计划,送孩子参加从学前预备班到寄宿学校的所有教育项目。

    在中国的大城市,有60%的家庭将收入的1/3用于子女教育,这些父母期望的是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李虹彬(音译)5岁的女儿上的是北京一家私立托儿所,一周5天,每天从上午8:30一直到下午5点。这还不够。李女士还把女儿送到周末补习班上阅读、数学和音乐课。20多年前,很少有6岁的中国孩子懂得阅读或做算术题。现如今,那些一流小学都要求录取的学生至少认识1000个汉字和背诵乘法表。她的女儿“一星期做100个数学题,还能做速算”,她本人对此也感到惊讶。提到女儿排得满满的时间表,她说:“真的有些可怕。不知道这些对她是不是有好处,可我们也没办法。”

    这种对待子女的方式,与强调家族荣誉和个人面子的亚洲伦理密切相关。印度德里大学临床心理学家阿鲁那。布洛塔(Aruna Broota)说:“许多父母都想炫耀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对人家夸口,‘我儿子是班上最棒的’或‘他要去外国留学’。他成了父母身份地位的象征。”

    如果现在的父母不督促自己的孩子争分夺秒,他们可能会遭到社会的非议。在香港,10岁的郑和鸣(音译)每周待在学校的时间是34个小时,并且还要上8小时网球课和3小时其他理科类课程。即便这样,“还是有人说我不负责任,因为大家认为孩子学得不够多。”母亲张女士说。

    在中国,有人开始意识到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过大,每一个人——包括父母和孩子——都非常有必要让自己歇一歇、喘口气。北京市亚运村第二幼儿园园长冯淑兰(音译)表示,她屡次拒绝了家长要求加大对学生的学习任务的请求,她认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冯女士说,“我跟他们说,跟孩子多聚聚对孩子有很大益处,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快乐。如果忘了这个,上再多的课也没用。”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