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从小学生数学试卷看中国教育之弊

童年网 2010-07-19 17:59:58

    一天回家检查孩子的作业,看到他当日数学课堂测验竟得了85分,引起我极大关注。我当即问儿子:“哪些题不会做,怎么错这么多?”儿子却一脸委屈地说:“哪道题我都会做,可是老师就是给扣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听此,认真看看了试卷,才发现儿子的话不无道理。

  这张被判85分的试卷中共“错”了三道题。

  第一道题是一个排列组合题,问题是如果按照三个红灯、两个绿灯、一个黄灯顺序排列,那么第49、50、51个灯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儿子写的答案是:第49、50、51个灯都是红色的。老师在“51”上打了个叉,并扣了5分。

  第二道题是一个应用题,问题是共有26包货物,一辆车每次最多能拉5包,把货拉完需要拉几趟?儿子写的答案是:把货拉完需要拉6趟。老师批语:未写“答”字。又被扣了5分。

  第三道题是一个组合应用题,问题是共有15把扫帚、20把拖布、25个簸箕,如果每班至少需要4把扫帚、5把拖布、6个簸箕,这些工具可以分给几个班?儿子写的答案是:最多能够分给3个班。老师批语:未列算式。又被扣了5分。

  看到此,我的心拔凉拔凉的啊!堂堂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竟如此水平?第一道题,答案为三个红灯那可是千真万确的呀,老师为什么给判错呢?我还是担心自己弱智,便虚心地问儿子:“老师是怎么说的?”儿子答到:“老师说应该是绿灯。”我又问:“为什么呢?”此刻我自己已俨然一幅小学生的样了。儿子答:“好像说51除以6余3,那就应该是第4种灯,所以是绿灯。”“什么乱七八糟的!”我有失态了。儿子看着我,问:“爸爸,你们到底谁说的是对的?我还改不改?”我忙安慰儿子道:“你是对的,老师错了。明天上学时再问一下老师,看他是否看错了。”

  第二天,儿子回来跟我说:“老师说是他看错了,我做的是对的。”我听了,真是好感动,为老师能够勇于在小学生面前承认错误感到高兴。但此事的发生,却让我心有余悸。如果我没有检查孩子的作业,孩子由此受了老师的误导,岂不一错再错?如果我们不较真让儿子去和老师澄清,老师会当众改正自己的错误吗?如果不改正,受害的可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班孩子啊!

  至于后两道题的判定,如果一味埋怨老师是不公正,因为这毕竟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老师这么做估计也是迫不得已。在中国特色应试教育的旗帜下,我们谁也搞不清楚,学生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小学生做题,表面看是为了学知识,实质上却是在学习、训练如何参加各种各样正规的考试。老师看重的,不是学生知识是否掌握,而是是否按照要求格式答题了。在老师的眼里,考试怎么要求的,学生就应该怎么做,差一点也不行。比如说,做问答题必须先写“答”字,这恐怕就是考试的一种重要八股形式。如果不写“答”字,不论你答案是否正确,那都等于没有按要求作答,那就只能得零分。比如说,做应用题应该列算式,只有列出算式把计算过程展示出来,似乎这样才能证明题是自己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不是蒙的。哪怕你的心算能力再高,或者在草稿纸上列的算式,但如果只在试卷上写出答案,对不起,即使算对了但格式不对也只能得零分。

  就算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应试礼数”,那也得和学生们讲清楚吧。应该告诉他们,数学题是做对了,可是格式不对,以后应该如何如何。题目算对了,起码应该得4分吧,怎能5分全部扣除,一棍子把他们打死,让年幼无知的少年儿童满头雾水,自觉冤的不行。

  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名符其实的考试机器的培训机构。就如少年体校一样,练体育已不再是锻炼身体,而只是为了比赛拿名次。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强化训练考试或比赛的“规定动作”,至于能不能融会贯通,能不能学以致用,似乎并没有人关心。这种机械僵化的训练结果是什么?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缜密吗?能使学生的心智变得细致吗?不,这种训练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僵化而没有活力。题做对了,却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上“答”字和列出算式,却生生地吃了“鸭蛋”,难道不正是告诉学生:考试的规范高于一切,来不得半点“篡改”吗!如此中规中距的严格束缚和禁锢,把孩子们的思维打上了一个又一个坚固的铆钉,让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胆量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把他们培养成成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真是自欺欺人的伟大梦想啊!

  说到小学的教育,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了。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一位小学老师介绍他开展素质教育的心得体会。只见这位老师自豪地说:“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是极其丰富的。有一次美术课,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学生把太阳画成绿色的,有的学生把太阳画成方形的。你看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束缚,多么自由啊!”本来是红色的太阳画成绿色,本来是圆形的太阳画成方形,这种“胡作非为”也算是创造性思维,恐怕只是我们中国老师的独创吧。把创造性思维引导到脱离实际的胡编乱造,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倒是不僵化了,不束缚了,但它们生存的土壤在哪里?又何能生根、开花、结果?一方面高举应试教育的大旗不倒,一方面自诩创新搞所谓的素质教育,花样再多,心得再丰富,苦的只是这些无辜的孩子们。

  不论是高中毕业的,还是大学毕业的,我们都可以扪心自问,我们花费十几年功夫学的知识,到底用到了多少?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有真正学有所用?学习到底是为什么?这个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如果不搞清楚,瞎着个眼再搞下去,估计制造的“冤案”会越来越多。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