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网瘾”是少年儿童孤独的代名词

燕赵都市报 2010-07-19 17:10:24

    关于现在孩子宅在家中的现象,记者从采访中获知了很多家长们的困惑以及孩子们的困恼。为此,记者约请在亲子教育心理等方面颇有建树的心理学博士黄娟女士就“孩子宅在家中”的话题为家长们支支招。
    
    ■把孩子“锁”在家里是最安全的
    
    支招一:培养孩子的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远比“划地为线”要好的多。
   
    针对孩子宅在学校家中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是由于社会客观环境所造成的。对此,黄娟女士表示,有一部分社会原因,孩子在外界玩耍的时间和空间有限。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其中真正的原因是家庭环境因素。
   
    “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锁'在家里是简单的安全方式,担心出去孩子会滥交友,被抢劫、溺水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选择让孩子宅在家中,实属一种无奈的选择,不过却是行之有效的简单方法。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形成“宅”的习惯。
    
    心理学博士黄娟女士强调,“宅”的习惯很可怕。因为一旦形成了“宅”的习惯,长大后想让孩子出去都不会出去了。
   
    记者随机采访中发现,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是一片好心,怕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危险。对此,心理学专家表示,安全的同时也存在着隐患。
   
    比如,孩子的社交能力退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及适应能力的缺失,长期“宅”下去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将不利。
   
    因此,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加强安全教育,主要是指自我保护能力的应对策略和行为,比如在上学前就可以嘱咐孩子注意安全,乘坐公交车时留意身边人的特殊举动等。

    ■网瘾是孩子孤独的代名词
    
    支招二:家长要用心体察孩子的内心需要,多交流多肯定
   
    记者在此次话题的采访中,遇到了一些家长的抱怨,称现在的网络游戏和电视电影“害苦”了孩子们。而心理学专家则主张父母们从家庭中找原因。
   
    “网瘾是孩子孤独的代名词”,黄娟女士在日常青少年心理咨询中接触了很多网瘾孩子,“家长以为孩子喜欢网络,才不爱出去玩;实际上是因为孩子没有人跟他玩,才喜欢网络。同时也逐渐不具备了与人交流的能力,恶性循环。”
   
    正是由于在家庭当中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孩子获得的情感缺乏。父母与孩子交流时的单一性与网络上交流的丰富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自然就不愿意跟父母说话了。心理咨询师黄娟女士举例子说,有的父母跟孩子的交流只停留在“吃、喝、学”上,一问孩子就是“吃了吗?饿不饿?写作业去!今天挨老师批评没有?”,也就是说,很多人是在用力气来养孩子,而不是用心养孩子,导致家长很累,孩子很“宅”。
    
    对于天天窝在家里上网聊QQ,打游戏,种菜、养宠物、争车位,看电视剧的孩子,家长要怎么办才能让从虚拟网络的社交中走出来?
   
    社会的肯定首先来自于家庭的肯定,家庭肯定的不足,就会导致孩子拒绝积极面对社会,形成“宅”的状态。当然也有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鼓励家长用心给孩子体察孩子的内心需要,多交流多肯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使孩子有力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流、共融。
对于经常批评和指责孩子的家长,要学会多一些鼓励和肯定。

    ■有的孩子自愿宅在家里
    
    支招三:因材施教,科学地培养孩子

    记者采访中,也遇到一些家长称,自己与孩子沟通顺畅,也没有刻意地去把孩子锁在家里。总是强调让孩子出去玩,可是孩子却自愿留在家里,轰也轰不出去。针对类似的情况,心理学专家给出的解释是,要尊重孩子的个体性格差异,因材施教,不能所有的孩子都用一种教育方式。根据心理咨询案例,有的孩子非常喜欢一个人留在家里,他们可以享受慵懒的休闲状态,不用定时要上课,不用出门一定要穿相对规范的衣服,可以不洗脸,这些都是自认为有利于自己的当下心理状态。
    
    对于自愿宅在家中的孩子,"父母就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初步形成性格印象,跟他讨论未来他在社会的发展,从而引导他主动愿意、完善自己的性格。其次,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做出正确有效的回应,满足孩子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交流需求,从而让孩子的个性能够适应社会性,培养出与人相处、爱人、爱己的能力。”
    
    在与心理学博士黄娟女士的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同样为一个十几岁女孩母亲的她对“宅”现状的感慨和思考。来自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原因,众所周知。而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一名孩子的母亲,黄娟女士认为孩子们被宅在家里学校中,更多的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家庭动力关系未饱满形成。同事也存在着孩子个性个体的性格原因。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