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小学数学解题常见错误分析:典型应用题—求平均数问题

奥数网 2009-12-11 14:07:57

  3.典型应用题

  前面所述,复合应用题中,有些题需要用特殊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解答,这类题称为典型应用题。现行小学数学课本中编排的典型应用题主要有求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行程问题等三种。

  每种典型应用题都具有特殊的结构与特定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的例题,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都可以找出特定的解答规律,这些解答规律,还可以用某种形式固定下来。因此,解答典型应用题要注意分析,理解某种题特定解法的含义,防止死记解题规律,乱用解题公式.

  (1)求平均数问题

  已知几个不同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情况下,经过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称为它们的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

  解答求平均数问题,一般要先求出总和与总份数,然后用总和除以总份数,得出每一份是多少。即平均数是多少。

  总和÷总份数=平均数。

  由于题中的总和与总份数是随着不同的具体问题而变化的,解题时要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找出它们,这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例 1 一个小组8位同学的体重分别是38千克、39千克、38.5千克、36.5千克、36千克、37千克、35.5千克、39.5千克。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解]

  (38+39+38.5+36.5+36+37+35.5+39.5)÷8

  =300÷8

  =37.5(千克)。

  答: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7.5千克。

  [常见错误]

  (1)(38+39+38.5+36.5+36+37+35.5)÷8

  =260.5÷8

  ≈32.6(千克)。

  答: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2.6千克。

  (2)(38+39+38.5+35.6+36+37+35.5+39.5)÷8

  =299.1÷8

  ≈37.51(千克)。

  答: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7.51千克。

  (3)(38+39+38.5+36.5+36+37+35.5+39.5)÷8

  =400÷8

  =50(千克)。

  答: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50千克。

  [分析]

  解答求平均数问题,求总份数容易发生错误。错解(1)是漏掉了最后一个同学的体重;错解(2)是将第四个同学的体重36.5千克错写成35.6千克;错解(3)是求和时将总重量300千克错成了400千克。防止发生类似错误,一是求总和时要与题中的数据校对,确定没有错误后再开始计算;二是算完后要进行验算。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减少错误。

  例 2 亮利公司九、十月份共生产洗衣粉800吨,十一月份生产420吨,十二月份生产440吨。求四个月的月平均产量。

  [解](800+420+440)÷4

  =1660÷4

  =415(吨)。

  答:四个月的月平均产量是415吨。

  [常见错误]

  (800×2+420+440)÷4

  =(1600+420+440)÷4

  =2460÷4

  =615(吨)。

  答:四个月的月平均产量是615吨。

  [分析]

  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正确的,即先求出总和,再求出月平均产量,但是,求总和时产生了错误,把“九、十月份共生产洗衣粉800吨”,理解成“九、十月份平均每月生产洗衣粉800吨”,由于审题不严密而产生了错误。

  例 3 一个农场种两块玉米试验田。第一块2.5公顷,平均每公顷产玉米6750千克;第二块1.5公顷,共产玉米11250千克,这两块地平均每公顷产玉米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解](6750×2.5+11250)÷(2.5+1.5)

  =(16875+11250)÷4

  =28125÷4

  ≈7031(千克)。

  答:平均每公顷产玉米7031千克。

  [常见错误]

  (1)(6750+11250)÷(2.5+1.5)

  =18000÷4

  =4500(千克)。

  答:平均每公顷产玉米4500千克。

  (2)(6750+11250)÷2

  =18000÷2

  =9000(千克)。

  答:平均每公顷产玉米9000千克。

  (3)(6750×2.5+11250)÷2

  =(16875+11250)÷2

  =28125÷2

  ≈14063(千克)。

  答:平均每公顷产玉米14063千克。

  (4)(6750+11250÷1.5)÷2

  =(6750+7500)÷2

  =14250÷2

  =7125(千克)。

  答:平均每公顷产玉米7125千克。

  [分析]

  这是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和与总份数,再求出平均数。然而,学生经常把总和与总份数弄错而产生错误的解法,如第一种错误是把第一块试验田平均每公顷产6750千克错看成了第一块田的收获量;第二种错误解法是把总和及总份数都理解错了,第三种错误解法虽然求总和是正确的,但对总份数的理解是错误的,总份数应该是总公顷数,而这里求出的实际上是“平均每块地产玉米多少千克”;第四种错误解法求出的实际是“两块地平均每公顷产量的平均值”。

  要防止产生上述错误,要注意透彻地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及它的求法。为了建立总和与总份数的概念,初学求平均数时,可分三步解题,即先求出总和,再求出总份数,最后求出平均数。

  当解题熟练以后,可以取消分步解答而用综合算式解答。

  例 4 山上某镇离山下县城有60千米路程,一人骑车从某镇出发去县城,每小时行20千米;从县城返回某镇时,由于是上山路,每小时行15千米。问他往返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解]60×2÷(60÷20+60÷15)

  =120÷(3+4)=120÷7

  ≈17.14(千米)。

  答:他往返平均每小时约行17.14千米。

  [常见错误]

  (20+15)÷2

  =35÷2

  =17.5(千米)。

  答:他往返平均每小时约行17.5千米。

  例 5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平地上行驶2.5小时,每小时行驶42千米;在上坡路上行驶1.5小时,每小时行驶30千米;在下坡路上行驶2小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正好到达乙地。求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解](42×2.5+30×1.5+45×2)÷(2.5+1.5+2)

  =(105+45+90)÷6

  =240÷6

  =40(千米)。

  答: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

  [常见错误]

  (42+30+45)÷3

  =117÷3

  =39(千米)。

  答: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39千米。

  [分析]

  上面例4与例5的错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4的错解中求出的是骑车人往、返速度的平均值;例5的错解中求出的是汽车在平地、上坡、下坡三种速度的平均值。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对“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这两个概念混淆,错误地认为速度的平均值就是平均速度。要防止出错,首先要弄清求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先要知道这段路程的总距离及行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然后根据“距离÷时间=速度”的关系求出平均速度。

  例 6 一艘轮船往返于甲乙两个码头,顺水每小时航行25千米,逆水每小时航行20千米。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解](1+1)÷(1÷25+1÷20)=2÷(0.04+0.05)

  =2÷0.09

  ≈22.22(千米)。

  答: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22.22千米。

  [常见错误]

  (25+20)÷2

  =45÷2

  =22.5(千米)。

  答: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22.5千米。

  [分析]

  例 6 由于已知条件中只含有顺水、逆水航行速度(即往、返速度)两个数据,求平均速度而又未给出航行的路程,这就使得没有弄清平均速度的学生和不会分析题目数量关系的学生都把“速度的平均值”当作“平均速度”来求。

  我们已经知道,要求平均速度只有先求出航行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从表面上看,题目似乎缺少甲、乙码头距离的已知条件,因为若知道这个距离,则往、返需要的时间可求,航行的总路程也可求。实际上甲、乙码头的距离不知道完全可以求出平均速度。我们可以假设甲、乙码头的距离为10千米,往、返的路程显然为(10+10)千米,总时间为10÷20+10÷25,所以平均速度为:

  我们把上面除式改写成分数的形式,显然分子、分母有公约数10可以约去;如果我们假设甲、乙码头距离为15千米、20千米、100千米,按上面分析的理由,由除式改写的分数,分子、分母将约去15、20、100的公约数。由此可知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甲、乙码头的距离无关,也就是说不必知道甲、乙码头的距离的具体数值同样可以求出平均速度。因此我们一般设甲、乙码头的距离为1,这个1并不一定是表示1千米,而是表示甲、乙码头距离的总量,正像我们在工程问题中设工程总量为1一样,这样就得到了前面正确解答中的算式。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