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的厚度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而要体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这学期也曾听了几节,但是感受的确平平。甚至我对这节课有了一种异议,如此感动人心的时刻,为何总达不到教师预设的效果呢?而就在留仙最优秀的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我也是被那种沉闷的课堂气氛压得有些气短,虽然表面上评课时,大家往好处说,但是问题太多,这是大家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因而我的心是沉甸甸的。看看坐在身边的先生,只和学生见了几分钟的面,就和我一起听课,真是不知道那样的一个班,上课的结果会怎样?
我可以想象挑战者和被挑战者的压力,应该都不小,的确都想精彩!对于第一节课,我不做评述。就把聆听特级先生的课做个点评,纯属于个人学习的感悟。
【个人感悟】
一、【特殊引题】
课前谈话:今天是什么日子?(12月13日)在学生提到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时候,开始播放视频。教师这样导入:今天,天气阴沉沉的,或许是为悼念那些死难的同胞……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学习特殊的文章,有着特殊的含义。
这三句“特殊”,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也为下文的场面描写,埋下了伏笔。
二、【以生为本】
这是一个实力绝对薄弱的群体,对于这些孩子,任何人上课都会觉得有心理压力。但是,在这节课里,却丝毫感觉不到孩子平时的问题。因为他们被老师那慈父般的胸怀所感染了,教师时刻给与学生一种亲近温和的感觉,不急不躁的巧妙点拨,全然把学生放在了心理。 在和谐的学习氛围里,孩子们的情绪高涨。主动学习的精神,让我感动,我是边听边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做到心中装着学生了么?整节课都是如此,尤其是后进生,在积极的课堂表现里,教师对于孩子的微笑、爱抚,始终走近孩子的柔和之举,让我心生敬佩,那绝对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那是特级教师稳重踏实、自然的大气、与众不同的教学风采。
从始至终,让我们感受到孩子是在老师的关爱里学习成长的,影响完善学生的人格,也在这节课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个性阅读】
文本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这节课里,学生的个性体悟得到了具体的呈现。
张老师这样启发学生:“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读到心里去,这样才会有自己的感受……”在老师适度的引领下,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很高,读书很快进入情境。自然看到了孩子们进行思考和交流的场景。
而在亲临的课堂里,看到这样的场面,自然不免暗自赞叹。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老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没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往往总是以教师自身的理解取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我是边观边思索,也正是老师的静心潜入的引导方式,才让我对自己的课堂,反思再反思。
四、【教学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关系密切,只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适合于学习新知的观念时,有效的认识活动才能产生。体验的生成也是如此。
在这节课里,我看到了老师的课堂上,是如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结构。给与学生巧妙的时间限制,和精妙的问题要求,让学生归位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展示结果,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出现问题,又如何通过朗读感悟解决问题的。在这堂课中,以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沟通、补充,实现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探究。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和谐、民主的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关系,扩大、充实了探究学习的内容。从而自然而然地做到长文短教,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五、【巧妙生成】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没有静止、固定的状态。我们把比较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还给学生,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认识的差异变化无疑会很大,并且在认知中的问题流向也不尽相同,这种生成的可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做出必要的“现场处理”。
因此,诚如“没有问题正是问题”一样,如果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一切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没有“节外生枝”,没有“现场处理”的课,绝对不是一堂好课。当然,现场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处理不好,也绝不是一堂好课。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尤其是好奇心、独立性、自信感是生成性的前提。这种生成性的发展,可能会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但恰恰是开放性设计的一种体现。
在这一节课,针对问题生成的处理,就显得恰到好处。渗透学习的策略,传递人文的关怀。在教师处理梳理开国大典的典礼程序时,采取随机的给出答案,在这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思考,而是这样问:“如果你的答案和老师的不一致,就自己找找原因,看问题出在哪里?”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一下子呈现了良好的生成局面,小组的研讨反思的如此热烈。让我忍不住再次为之叫好。
六、【情境创设】
课程标准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而是这种理念如何通过正确的策略实施转变为我们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才能对我们的学生产生更为有效的教育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 《开国大典》对于有着特定历史意义的文本,自然有着特殊的情境创设。而老师恰恰就针对当时的12月13日,进行课前的热身活动。在以往的课例中,很多老师即使运用也纯粹就是一个形式而已。而这个环节就巧妙的和当时的真实情况作了相辅相成的映衬,让学生感悟到这支部队,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历尽战争的磨难,开辟了新中国,让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屹立于神州大地上。
在进行五十年的阅兵式庆典时,自然和前面的两个情境,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这个对比恰恰就让文本自然的升华了。
在品读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传到……”时,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自然的融合,从孩子们一遍遍有目的性的朗读里,看到教学重点的至高点,不禁再次为先生叫好!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在这堂课中,老师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
七、【赏识评价】
“评价,应该是一束赏识学生的灵光,充满关爱和呵护,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真诚地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通过评价,明确前进的方向,评价,应该是一腔感悟学习的情怀。”这是对于课堂评价的最好定位。
在一个有问题差异的孩子,一定是老师和同学们感染了,所以,他总是激动的语无伦次,而老师总是不紧不慢的温和鼓励:“孩子,不急,慢慢说,你有了自己思考,老师和同学们都认真的听着呢……”虽然是普通的语言评价,但是教师走到他的身边,抚摸着他的头发,真像一个慈爱的父亲,我竟然被莫名的感动了。
毕竟这个孩子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关怀和赏识。果然,他在整节课里表现的很积极,以至于后来把建国时间一激动就说成是“10月11日”,不等老师点评,自己立即订正:“1949年10月1日”。如此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感染?又怎么会不大受激励?于是,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如此形成了。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评价,总感觉是干涩的,空乏的。只有老师的评价,不流于空洞,而是适当、具体、切实的用语言激励学生,学生才敢于发言、乐于表达、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八、【反思自我】
反思自己的课堂,感觉自己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教学艺术还不够练达,教学智慧还不够睿智,教学语言还太单一,因而就给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定位。
诚然,教学,应该源于生活的真实。真实,是教学的生命所在。作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反思探究之中,在不断的探索改进之中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实施课程改革,实践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