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一)

网络 2009-09-01 17:42:56

  主持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贺 杰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早就听说过,读大学的时候,我也是这句话的崇拜者,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是当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尽管我还是把这句话作为我努力的方向。

  首先,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从学生身上就可以想像出他们父母是什么样的?这是我的实践经验。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越来越像父母。但是,我们没有谁会像自己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常听到有老师说: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调皮。可以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的成材,父母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不要忽视了教师也是普通的“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有的老师对孩子采用了暴力,而这些老师往往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其实老师也是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试想,老师在上课,后面坐的都是领导,可能这堂课会决定这个老师以后的命运,可是有的学生偏偏不听话,老师能不生气吗?我曾经为这些老师抱不平:不用说,这些孩子肯定是调皮的不得了。谁天生就是坏脾气?谁不知道打孩子是犯法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也深知那位教育家说这句话的意思。我也了解他的一片苦心,他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他渴望我们能形成这样的局面,可是他没有想到这句话以后成了别人指责教师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意思呢?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我只能这样说: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肯定有教不好的学生。所有的学生成绩都好,我估计目前还没有人能够达到;如果是道德品质好的,我们要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行为去感染他们,我们不奢望我们的学生都成为栋梁之才,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虽然我觉得不能用这句话来苛求每一个教师,但是,作为一个教师,每天晚上坐下来反思自己,用这句话来督促自己,对自己何尝不是一个提高和促进呢?

  质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焦照峰

  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震撼的是,懂得了学生学不好,原来是教师的责任。所以,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用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材,绝不能做不能教“好”学生的老师。 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对这句话逐渐产生了怀疑。

  首先是对这个“好”字的理解,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具有审美的意识和能力是好,爱劳动也是好,究竟是按照哪一点来衡量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求教师把学生教好,最强调的是学习,其次是品德。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品德教育,即做人的教育,其次才是传授知识。我想,大部分人在把握这个“好”的尺度时,也很容易单纯地认为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就算是把学生教好了。认识上的这种错误,往往导致对老师的工作的评价不能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这样,就使许多老师因没有完成提高学生成绩的任务,而成为“教不好”学生的老师。

  其次,按说人一生下来,智力、能力的水平相差并不是很大的,尽管有的人父母的遗传基因比较好,但儿童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天壤之别。后来,在幼儿时期,有的接受的教育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就形成了一点点的区别。进入小学,受到的教育再有点差别,区别就有可能大一点。小学毕业以后,进入初中,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其实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有的人学习起来如顺水推舟,有的人则如负重爬山,最终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就考不上学了。在人们看来,考上学的就是成材了,就是被教好了,反之,就没有成材,就没有被教好。由此可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如果有谁希望有某些“高明”的老师,可以一日之内点石成金,那是很不现实的。

  还有,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比较多,这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一两个学习差的学生还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快速提高成绩。假如一个七十人的班级中,全班有一半的学生连“九九乘法表”还背不熟练,却硬要教师教会每一个孩子都掌握“牛顿三大定律”,那么,即使是老师累死,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会。尤其是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升学任务的压力又相当大,学校也好,教师也好,很难有那么多的精力给基础差的学生“补课”,这样造成“教不好的学生”就不奇怪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领导讲话时愿意使用,学生愿意说。老师有愿意听的,也有不愿意听的。愿意听的,把它当做是不断激励自己奋斗的精神力量;不愿意听的,知道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实现人人成材的目标,因而对这句“名言”持怀疑态度。?

  质疑“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冯 梅

  我没有研究过这句话最初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提出来的,想必自有它的道理,但如果单独分析这句话,它却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具备全方位理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或者如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说“每一位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应该是没错的,也就是说,如果有没教好的学生,那一定是教育的某个环节或者环境出了问题。但是后面半句话却用一个“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教不好的学生”出现了,是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但不是只有教师的努力就能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如同一番话在同一场合同时说给几位同学听,他们接受到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被他们自己诠释和处理之后,最后成为他们各自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的东西就大不相同了,得到的情感体验也可能不同,这里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再如,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这样的事例很常见:一位原本非常不错的孩子,由于家庭变故,父母失和,一下子变得神情落寞,反应呆滞,甚至成为问题少年,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环节出了问题。另外,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所以,会教的教师也会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不知道有谁敢宣称自己手下从来没有出过没教好的学生。若是按这句话中“教不好的学生”与“不会教的老师”的逻辑关系来推理,那就可以肯定世界上没有会教的老师了。上帝也不是万能的,他就没有教好亚当和夏娃。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教不好的学生”不可避免。

  当你准备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来指责别人的时候,请先用你自己的矛去刺穿你自己的盾;而若你准备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那么,我向你致以我最诚挚的敬意,并轻轻地道一声:“善待学生,也需要善待自己。”

  “教好”是一个过程

  陈洪强

  老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深恶痛绝,就是因为对它做了绝对化的理解。

  曾有一位老师问我对这句话如何理解,我说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错。但所谓“教好”学生是相对的——只要他比昨天有进步,就是“教好”:“教好”学生又是一个过程,有时需要几年的时间。不是说哪位“名师”上了一节课、谈了一次话,就能把一个很差的学生“教好”——变成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了。因而也不能说今天没把某个学生“教好”,你就成了“不会教的老师”了。

  我更赞成这样的提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好”的老师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位老师如果不断学习进步,今天没把学生教好,注意总结反思,明天就会有所进步;每天都有所进步,怎么能不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呢?

  老师没有理由放弃任何学生

  严 凌

  我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

  对于老师,我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原因就在于我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很多老师,总是标榜自己: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我们没有放弃过任何学生。事实真的如此吗?

  记得有一位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在讲我们班上一些调皮的学生时说:“你们自已有没有一点自知之明?你们是白痴还是头脑不正常?你们以为读书是为我读吗?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好好学习?同样是人,你们就不行吗?”他让“好生”坐在前排,“差生”坐在后排,“差生”、“好生”分班……等等。“差生们”并没有放弃自己,是老师放弃了他们,总是以不同的手段变相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他们,怎能够心不生怨?有几人能不对学习产生厌恶?

  有些老师总喜欢把一些学生定义为“不合格”的学生,以此作为他们放弃学生的借口。为了升学率,竟然劝说有些学生不要参加考试。如果老师们肯把对好学生的耐心分一点给所谓的“差生”,把对好学生的爱分一点给所谓的“差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况只是一群活泼、调皮、天真、有些叛逆的学生?有了老师的关心与爱护,我想他们就不一定是“差生”了。

  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老师们该好好思考一下这句话,这关系到一个老师的职业道德。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