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冬眠

网络 2009-08-18 14:22:17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冬眠》。本单元安排的三篇课文都和科学知识有关,读这样的文章要把握文章介绍的知识要点,即写了什么?还要琢磨文章的词语是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的准确、生动的。即怎么写?《冬眠》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了观察到的刺猬冬眠的情况,告诉我们有关动物冬眠的知识。教学《冬眠》这篇课文,其目的是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将科学知识介绍准确生动的方法,为后面3篇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研读课文过程中,我感觉到文章很长,但是文章的内容却浅显易懂,在课堂,如何让学生除了读懂文章,又能体会科普文章的表达方法?如何在科普文章中上出语文味来?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实际,从三个维度出发,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8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理解“荡然无存,野性难驯”等词的意思。

  2、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动物冬眠的一些知识。

  3、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观察,探究的兴趣,初步学会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将科学知识介绍准确生动的方法。

  4、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根据学习科普性文章的经验来盾,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目标中的2,3两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学习课文中,让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刺猬冬眠的特点。歌德说过:读书应该用两只眼睛,一直眼睛看文字表面,一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通过对“甜”“于是”的感悟,通过角色体验,在多次朗读中感受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

  六、教学过程:

  本课我打算在两课时中完成。

  下面我来说说我设计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同学们看到这个眠字,你会想到了哪些词?那冬眠你又会联想到哪些动物呢?”直接揭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谈谈对冬眠的了解。这里将“冬眠”与学生的旧知相连,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能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令学生最充满兴趣的问题,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围绕主线,多层研读。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味在哪里?在朗读里。”“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大法。”课堂中我抓“我决定把它带回家去,看看它怎样冬眠。”展开教学。

  (一)、研读小刺猬冬眠的特点,第9——12自然段

  课文的哪几自然段写了刺猬冬眠的情况呢?这里的研读,我又分3个层次进行。

  1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里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小刺猬冬眠的大概情况。

  2读、边读边思,知道刺猬冬眠的特点。用表格的形式将刺猬冬眠的情况展现出来,看谁的表格设计的最为合理。我们常说,语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这里,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所读懂的列举出来,不仅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更是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观察的顺序,叙述的顺序。“半个月来”——“第三周开始”——“第二天早晨”——以后的“每隔两三个星期”,从文字表面的写了什么,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构思怎么来写的,使本文的重难点加以落实。

  3读、读中品味,感悟。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里我主要抓住“半个月来,刺猬蜷成一团,睡得真甜,小鼻尖从刺丛中露出来。”中的“睡得真甜”来感受作者对小刺猬的满心欢喜。从哪里看出小刺猬睡得很甜?为什么不说睡得沉,睡得很死,而说睡得很甜呢?这甜甜地睡着了,仿佛让你想到了谁?看着这小刺猬,作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你说该怎么来读呢?这里我抓住“甜”,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通过“睡得甜”和“睡得死”的比较,感受语言,又采用角色体验法,让学生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深入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而后又通过学生轻缓,充满柔情,满怀爱意的感悟朗读,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小刺猬的热爱,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小动物的喜欢之情。

  (二)、快读进入冬眠,即第3——8自然段。

  那从课文的3——8自然段里,你又懂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3——8自然段。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要是学生言之有理,不违背科学常识的,我都加以肯定。然后我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抓住“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进行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冬眠,并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科普说明文用词之准确。这里我分两步进行教学。

  1、“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这是作者从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真是这样吗?你能用作者实际的观察来解释说明一下吗?这里的解释说明既可以是照本宣读,简述文本内容,从而提高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又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打乱第四自然段的段序,通过再次排列,感受句子的严谨和“一般地说”,“但是”“因此”的用词之准确。

  三、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粗读结束冬眠一段,“结束了冬眠,这个曾经睡得真甜的刺猬,又变得野性难驯了?你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野性难驯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结合你所学的有关冬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这里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再次感受到冬眠是一种减少精力消耗的自然现象,等冬眠过后,就亦回到从前。

  “于是,我又用旧毛衣把它包好,放回当初发现他的地方。”孩子们这里的于是,仅仅是因为小刺猬野性难驯,我俩交情荡然无存吗?这于是前,我又想到了什么?这里的角色体验,旨在让学生从“包好”,“放回原处”感受到我对小刺猬的爱护,再次体会到作者那颗爱小动物的心。

  课已终,但我想,从这堂课中,我不仅从学生原有的对“冬眠”认识上好了一堂补充课,更是让学生从科普文章中感受到了科学的准确与严谨,从对重点词语的关注体会到了科普文章中焕发人文的动人的一面。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