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五语下第三单元教学指导意见

网络 2009-07-11 20:49:37

  ◆单元分析

  第三单元“有志竟成”,是由4篇叙事散文组成,集中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其实,类似于这一主题的课文我们在上学期已学过一组,就是五上的第六单元——“百折不挠”,相信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定会驾轻就熟。

  有志者,事竟成。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双目失明的阿炳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要用动人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三保太监郑和七次率领船队出洋,历经千辛万苦,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司马迁凭着他的决心、痴心、精心、恒心,“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此外,本单元还有一篇读书方法指导的阅读课文和一项读书活动。

  ◆单元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篇课文。

  2、学会本单元28个生字,认识22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3、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并能选用文中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5.学会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6、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发愤”的意思包含司马迁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品质。

  7、学会在读书时能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自己的读书速度和效率。

  8、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让学生继续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作笔记的习惯。

  ◆单元重点、难点

  1、《海伦·凯勒》,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围绕一个中心,按照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二泉映月》,引导学生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理解、口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激起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的兴趣,有心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篇目教学分析

  8、《海伦·凯勒》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感人的人物传记,写了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后,在沙利文、萨勒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会了阅读、说话,考上了大学。课文赞颂了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课文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海伦·凯勒面对失明失聪时的痛苦,学习阅读、说话时的艰难,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海伦“不幸”的命运以及“艰难”的成长过程,体会她那种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学生在家体验盲、聋、哑的生活,最好在家长的协助之下。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张老师带领学生读熟课文,了解海伦的几个学习经历,着重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明确:一场重病,使一岁半的小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布置学生一个体验作业:蒙上眼睛体验盲人的生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张老师一开始与学生交流自己体验盲人生活的感受,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海伦的距离,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这时学生的感触颇多。然后以一个问题::“她又是怎样摆脱这种现状,打破这种隔绝的呢?”引领学生阅读课文第2-7自然段。正因为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对于探究小海伦学习的动力兴致就更浓。

  于是,学生很快地找出了表现海伦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语句,还能谈些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细细地读,认真地画:看看哪些词特别能表现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师生交流:“不分昼夜”“拼命”“不停地”“如饥似渴”“摸出了血”等词最能体现。

  3、着重理解“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透过这个比喻句理解海伦对知识的如饥似渴。

  4、指导学生读一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创设情境,换位读书。

  2、理解:“猛然醒悟”“前所未有的喜悦”。

  3、补充海伦自己对学习“水”这一段学习经历的描述。

  4、知识给了海伦新的生命,学生再读“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摸出了血。”

  4、拓展练习:情境说话。

  5、理解:用手指“说话”。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看插图想像:什么东西会让海伦发出如此会心的微笑?

  2、教师范读:感受海伦想象中的美好世界。

  3、学生再读,再次感受海伦心中“看”到的美好世界。

  4、对比设疑:脾气暴躁的海伦,内心感受到的世界却是这样美好?再次学习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并进行关联词的训练。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自读第6自然段,比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海伦说话特别难,用笔划出。

  2、面对困难海伦并没有放弃,又是怎样做的呢?读读海伦说的话,读出海伦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学习第7自然段

  从“大声喊道”,你读出了什么?

  七、学习第8自然段

  1、学生自读,自由提问。

  2、引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提醒:

  1、区分两个字:躁和燥

  2、区分一组词:倾诉和倾注

  3、识记几个成语: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夜以继日、不屈不挠。

  作业设计:

  1、推荐读一读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推荐看一看电影《海伦·凯勒》

  2、写一写:“做一个        人?”或是“我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海伦·凯勒》读后感)

  3、了解我们身边的“海伦·凯勒”。(让学生认为海伦·凯勒并不是一个神,只要付出了,我们就能成功。)

  张海迪:中国残联主席

  邰丽华:千手观音领舞,05年感动中国人物

  周婷婷: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已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

  体操运动员桑兰等。

  9、《二泉映月》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应成为本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段。感受课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排比等),进一步增加阅读积累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体会阿炳的内心情感,学会用心聆听这首不朽的名曲。

  3、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图片 (演出图片、阿炳墓图)

  2、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触动学生情感之弦。

  1、音乐渲染激情。课始,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的琴声把学生的神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初步感受一下《二泉映月》的旋律与意境,然后提问:这段旋律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出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读题质疑,提出心中最想了解的问题或困惑,自主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来建立阅读期待,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地阅读文本,自觉与文本进行对话。

  2、背景资料育情。课文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讲述了阿炳的身世。可抓住“师父”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叫“师父”而不叫“师傅”?补充材料:一百多年前,无锡雷尊殿的观主会弹琵琶,人称“铁手琵琶”。道观里有个帮工的女子,常痴痴地听观主弹琴,后来就和观主好上了,还怀了身孕,生下一个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觉得她跟道士私通很丢脸,等阿炳四岁时送回道观后,族里就逼她自尽了。阿炳回雷尊殿后,铁手琵琶仔细教养这孩子,把所有的琵琶技艺,和他懂得的民间音律都传给了阿炳。让学生在这段文字中感受小阿炳的苦难身世,结合文本,生发对阿炳的同情之心,

  3、适度想象悟情。引导学生结合“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展开想象:他是怎样卖艺的?卖艺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他心中会想些什么?进一步通过合理想象感受阿炳的穷困的生活和对生活的向往,对音乐的热爱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