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国学大师—— 董乃斌

国学 2009-06-18 21:17:41

  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至1974年底,到西北大学(陕西西安),在中文系任教。1978年10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学习,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目《李商隐研究》,导师吴世昌先生。同年10月,仍回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在古代文学研究室,1985年,任新学科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同时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1998,任文学所副所长,兼任《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及李商隐研究会会长等。

  著 作

  《李商隐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流金岁月》(香港中华书局、1992)

  《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北京:祥云〈美国〉出版公司、1995、与人合著)

  《文化紊流中的文学与文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与人合作)

  《陋室之鸣》(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主要论文

  《李商隐悲剧初探》(北京:文学评论丛刊第九辑、1981)

  《李商隐诗歌的主观化倾向》(西安:唐代文学论丛第一辑、1981)

  《略论玉溪生诗解中的一种不良倾向》(石家庄:河北师院学报、1981:1)

  《李商隐诗歌风格分期论纲》(西北:西北大学学报1982:3)

  《李商隐生年为元和六年说》(北京: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1982)

  《论樊南文》(北京:文学遗产1983:1)

  《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论卢仝、马异、刘叉的诗》(北京: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1984)

  《〈会昌一品集〉及李德裕的思想和创作》(北京:文学评论丛刊第十八集、1984)

  《唐代新乐府和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兼及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现象的探讨》(北京:文学遗产1984:4)

  《李商隐散文简论》(成都:西南师院学报1984:3)

  《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和新方法》(北京:文史知识1985:10)

  《李德裕的诗和诗中的李德裕》(西安:唐代文学研究论丛、1985)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北京:文学评论1985:2)

  《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北京:文史第26辑)

  《论当代古典文学研究的体系》(北京:文学评论1986:3)

  《论中晚唐边塞诗》(西安:唐代文学论丛、1986)

  《中国封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长沙:中国文学研究1987:4)

  《论中国叙事文学的轨迹》(北京:文学遗产1987:5)

  《阐释者的文化意识与心灵历程》(福州:福建论坛1988:1)

  《中国韵文古典形式的命运》(湘潭:中国韵文学刊创刊号、1988)

  《李商隐诗的语象-符号系统分析》(北京:文学遗产1989:1)

  《精神自由的强烈呼唤》(南京:江海学刊1989:1)

  《从史的政事纪要式到小说的生活细节化──论唐传奇与小说文体的独立》(北京:文学评论1990:5)

  《叙事方式和结构的新变──二论唐传奇与小说文体的独立》(北京:文学遗产1991:1)

  《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北京:文学遗产1992:1)

  《唐代的节俗与文学》(桂林: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1992)

  《唐人七夕诗文论略》(北京:文学评论1993:3)

  《现代小说观念与中国古典小说》(北京:文学遗产1994:2)

  《侠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理想》(收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唐代的士风演变和时代迁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1,与人合作)

  《文学史家的定位──关于文学史学的思考之一》(南京:江海学刊1994:6)

  《中国文学史百年──回顾与前瞻》(1997年在新疆《世纪之交中国古典文学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收入该会议论文集)

  《分期与规律──建国以来文学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载《文学遗产》四十周年纪念刊、1997)

  《论草创期的中国文学史》(吉林:《社会科学战线》、1997:5)

  《关于学术史的纵横考察》(北京:《文学遗产》1998:1)

  《史料、视角、方法──关于二十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的对话》(与赵昌平、陈尚君合作、《文学遗产》1998:4)

  《论文学史范型的新变──兼评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