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名将陈锡联
陈锡联将军在开国上将中绝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张万年、迟浩田在其怀念文章《人民功臣 英雄本色》中这样写到:陈锡联是我军着名的战将之一。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已共产党人特有的大智大勇,敢打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他参加红军时年仅14岁,但他作战勇敢,被称作“小钢炮”。
他入伍一年多就担任连政治指导员,后来历任红军营、团、师政治委员和师长等职,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及四方面军长征中屡建战功,李先念同志曾称赞他“打仗数第一”。
抗日战争中,他历任八路军团长、副旅长、旅长、分区司令员等职,率部首战阳明堡、夜袭旧关镇、设伏响堂铺、大战狮脑山、破袭平汉路,在一系列战役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指战员们誉为“赵子龙”。
解放战争中,他率部参加上党、邯郸、定陶、羊山集等一系列战役战斗。随后进军大别山,歼敌于张家店,在江淮河汉间纵横驰骋。淮海战役中,他率部攻取战略要地宿县,指挥西集团协同兄弟部队全歼黄维兵团。而后率部渡江,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出其不意歼灭敌宋希濂集团,解放重庆,为解放大西南作出了贡献。
陈锡联善于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指挥作战已坚决、果敢、迅猛而着称。(战役)歼敌88师62旅,敌多路援军相距20公里而不能相救。这是大别山我军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首次歼敌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为全野战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起了重要作用。
正确领会上级意图,善于把握战机,机动灵活地寻歼敌人,是陈锡联指挥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阳明堡战斗)是129师出兵第一仗,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对日作战,提高了八路军威望,受到了八路军总部嘉奖。
1947年4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为策应陕北、山东我军粉碎敌人重点围攻的作战,发动豫北战役。陈锡联所率第三纵队承担围歼敌第二快速纵队的任务。该旅为机械化部队,机动快、火力强、行动狡诈,他和纵队领导采取避其锋芒、诱敌深入、陷其孤立,然后集中兵力聚而歼之的战法,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于河南淇县城关东北之大小湖营一带咬住敌人,果断地进行白天攻击,快速歼灭该敌,创造了已劣势装备歼敌一个机械化旅的范例。
陈锡联善于把握事关全局的关节点,已最大的决心组织战斗,所以他指挥的部队往往能在战场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1940年破袭正太铁路作战中,能否控制狮脑山是此役成败的关键。我军抢占狮脑山后,驻阳泉敌旅团部纠集全部力量,再飞机和毒气掩护下向狮脑山发起猛攻。陈锡联指挥部队与敌激战,亲自率队增援火线,给日军已重大杀伤,有力地掩护了破路部队翼侧安全。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陈锡联率领3纵队(附9纵队一个旅)受领攻克宿县的任务。他亲率各级指挥员抵近前沿勘察,作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经一夜激战,全歼守敌12000余人。后来一些军史专家称赞,这一仗在淮海战役中是画龙点睛之笔。
陈锡联刻苦学习是有名的。他在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利用一切机会向领导和同志们请教,用石子、瓦块、小木棍在地上习字。他总把笔记本装在身上,随时记下学习心得、作战经验和国内外大事。
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到部队采访陈锡联,时常看到他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凝神地伏在桌前,读书学习。记者感慨地写到: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光荣滋发。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一个。
陈锡联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掌握革命战争的规律。每次战役战斗前,他都尽一切可能,亲自勘察地形,了解敌情,与一线指挥员研究作战部署甚至战术动作。战斗之后,他及时写出作战报告,分析战术得失;只要条件许可,他都要带领各级指挥员重返战场,将作战经过进行复盘,从中研究改进战术。打胜仗多的部队,容易产生经验主义,在新的环境、对象条件下搬用过去成功的战法,付出本来可以避免的代价。
陈锡联及时抓住类似教训组织指挥员进行分析,启发大家注意掌握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同一敌人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特点,从而使他所指挥的部队形成了打一仗进一步的好作风,干部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拳头部队。
在解放战争中,他已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为指导,创造和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他的作战实践,为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贡献。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陈锡联胸怀宽广,不仅能打仗,还特别能团结人。
作为一代功勋卓着的战将,陈锡联同志从不居功自傲,视名利如淡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刘伯承、徐向前称他为四方面军最优秀的干部。但他却从来不愿宣扬自己,前几年,不少单位请他写回忆文章,介绍个人的历史功绩,都被他婉言谢绝。
1982年4月,二儿子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当儿子生前所在部队领导来看望他时,他忍住悲痛反过来安慰部队同志说:你们不要太难过,战争年代有牺牲,和平年代也会有牺牲的。在场的人无不为他这种革命家的风范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