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苏美争夺北冰洋50年

网络 2009-06-17 15:05:54

  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北岸间,有一块以北极为中心、面积为1310万平方公里的洋面,这就是终年积雪覆盖的北冰洋。虽然这里气候寒冷、滴水成冰,就连夏季航行也必须由破冰船开路,但在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这片浩翰的洋面却进行了一场殊死较量,海豹和白熊的故乡成为军事对峙的前沿阵地。 挺进北冰洋

  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国已经意识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北冰洋可能成为美苏争夺的军事要地。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美国开始调兵遣将,向北冰洋挺进。从1946年开始,美国飞机便在极地地区进行考察,每周2架次,考察内容包括地形、冰面特点、飞行员对北极气候的适应能力等等,所获数据均上报美国军事部门决策层,为美建立北极地区军事基地提供依据。

  美国人在北极地区活动的加剧引起了苏联的警觉,克里姆林宫最高决策层召开会议,决定对北冰洋情况(地形、气候、海洋深度、冰块漂流速度等)进行紧急研究,以确定是否可用于军事目的。1948年,一个由学者组成的苏联考察小组乘“利-12”和“伊尔-14”飞机在极地地区降落,建立了考察站。

  1949年,两名苏联伞兵在北极点秘密跳伞,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极地跳伞的人员。两人后来向苏共中央提供了一份报告,详细介绍了伞兵在空中是否可以发现冰面裂缝、如何安全着陆等等情况。1950年,极地探险人员已经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据此向苏共中央政治局建议在极地地区建立长期考察站。中央根据这份报告,在极地地区先期建立了两个考察站。所有这些都是秘密进行的。

  战略机场计划

  在苏共中央档案馆有一份印有“绝密”字样的文件,是1958年8月22日由苏联6号北极考察站发给中央书记处的。文件写道:今年8月21日莫斯科时间6时40分,6号北极考察站上空出现了一架印有“MH-9-82”字样的4马达外国飞机,在考察站上空盘旋了一个小时。飞机在50~100米的高度曾先后16次从不同方向向我军营及在其附近的“图-16”型飞机、电台、备用跑道等目标俯冲。机头处有一用于拍照的小窗口,从中可以看到照相机镜头。7时40分,飞机向北方飞去。

  美国及其盟国经常对苏联极地考察站进行监视,此事并不稀奇,但这次行动却引起了俄高层领导人的格外重视,原因在于,6号基地涉及到俄罗斯在极地地区的一项重大军事计划,文件中提到的“图-16”飞机、备用跑道、电台等,均与俄建立极地机场的秘密计划有关。

  50年代,苏联尚没有掌握空中加油技术,战略轰炸机的续航能力有限,无法到达美国本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准备在北冰洋地区建设一个战略机场作为中继站,为战略轰炸机加油。经过考察,选中在6号极地考察站建设战略机场。简易机场峻工后试飞那天,一架“图-16”型远距离战略轰炸机几乎迫降成功,但当飞机在滑行中马上就要停在跑道上时,突然冲出跑道,在雪堆中熄了火。第一次试飞就这样失败了。后来,军方考虑到在极地建设机场安全系数较低,且受气候条件限制较大,于是放弃了极地机场的计划,并用洲际战略导弹技术弥补了俄战略飞机续航能力不足的缺陷。后来,他们又掌握了空中加油技术,极地机场建设就更没有必要了。 水下较量

  从1958年开始,美国的水下作战能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核潜艇已经能在北冰洋海下自由航行,必要时可直接停靠苏联北海岸,向俄本土发射导弹,苏联安全面临巨大威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联海军向第8号极地站派遣了一支由基辅水力设备研究所专家组成的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有两项:一是为俄核潜艇建立水下航标;二是通过发动机噪音判断和寻找敌方核潜艇。

  小组很快就完成了第一项任务,但第二项任务却一直未能取得突破,仪器不能在海底冰层断裂等各种噪音中准确过滤出潜艇发动机的声音,从而不能提前预报敌方潜艇的方位。为了长期进行科学实验,这一小组在极地建立了自己的考察站(15号站分站)。再后来,苏北极研究所接替了基辅同行,在18号考察站继续这项研究,最后,通过水声学判断敌方潜艇位置的技术终于研制成功,有关人员在1971年获得了国家勋章。

  冷战结束了,前苏联在极地地区建立的基地都已停止了工作,由于缺少地面导航,俄罗斯核潜艇再也无法在北冰洋海面畅行无阻,俄在极地的势力范围拱手让给了冷战的对手美国。与此同时,美国在北冰洋的活动却有增无减。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