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揭秘:导弹是如何装上核弹头的
俄罗斯《议会报》2月7日文章题:导弹是如何装上核弹头的(作者 古巴廖夫)
瓦·帕·米申院士向《议会报》记者介绍了奉赫鲁晓夫之命,苏联研制核导弹的情景。
赫鲁晓夫突发奇想
赫鲁晓夫接替斯大林后,马雷舍夫当上了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他突发奇想,请库尔恰托夫院士为首的一组物理学家研制核导弹,米申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1956年2月2日,苏联在阿拉尔斯克沙漠地区上空进行了第25次核爆炸,米申院士亲自观看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
他回忆道:“我站在离爆炸中心20公里处。冲击波不但掀去了帽子,连眼镜也不知去向……我亲知感受到苏联将制造的武器威力有多么巨大。一旦把导弹加上核药,世界形势将发生多大的变化。”
从此之后,人类走上了“核竞赛的羊肠小道”,这也是苏美陷入消耗经济实力的“冷战”的开始。核试验成了家常便饭,导弹制造几乎像生产泥肠一样平常,P-5型核弹头导弹的发射是启动这场竞赛的动力。
导弹研制屡遭失败
在苏联国家第一中心试验场,离发射综合体不远处开始建造一幢秘密楼房,任何人不得靠近,后来楼房周围又加了一堵高高的混凝土围墙,门口和墙外都有克格勃人员马守。
试验场的职工都清楚,这是装配核武器的秘密场所。
装核弹头导弹的研制工作进行提热火朝天,但是却屡遭失败,但P-5核弹头导弹的发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上级下的死命令。
应携带“核弹头”的P-5导弹的发射试验是从1955年夏开始的,总共进行了28次。遗憾的是大部分发射都没有实现核弹专家的意图。成功的只有一枚,其余大部分都偏离了航道,这当然不行,核弹头应该准确无误地在预先设定的地点爆炸。
每次失败后,核弹专家只是简单地说一句“不行”然后一切又从头开始。
苏联导弹专家科罗廖夫整日忧心忡忡,导弹试验场“莫斯科-400”的气氛十分紧张,从那里寄出的信件都被拆开检查,连科罗廖夫写给妻子的信也不能幸免。他知道后,就很少给妻子写信了。
科罗廖夫要求极严
每枚导弹的核弹头部位都要装上一声钢板,发射后,钢板上会记录下引爆剂启动的痕迹。这些钢板都要一一收集起来,送到核弹专家处,供他们研究导弹上的自动引爆装置的工作情况。这些专家根据研究结果再到“阿尔扎马斯-16”的绝密核弹研究场所想新法子。负责核弹头研制工作的是主管苏联大部分核试验的叶 ·涅金,后来他成了苏联科学院院士。
“4H试验场”内仅库库什金一人不是从“阿尔扎马斯-16”来的,他是试验场一个部门的主任工程师,负责装药后的核弹头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所以,他也是苏联核弹专家之一。
库库什金回忆道:“试验时,我的职责是:往弹头座上接上稳定器;涂上耐高温材料,以防弹头钢壳进入稠密大气层时受热被毁……把弹头装到导弹上……”
库库什金说,科罗廖夫对核导弹的研制与发射工作极其认真,从不放过一个小细节,下面就是一个实例。
编号为1的8K51导弹已经处于发射的前状态。一名军官在检查涡轮泵组部位的消音器时突然发现少了一个螺帽。此事马上报告了科罗廖夫。他同工作人员一起找这个小小螺帽。科罗廖夫担心螺帽会掉进涡轮机。最后不得不把导弹竖起来,可是,螺帽依然没有找到。科罗廖夫果断地撤下了这枚即将发射升空的导弹。
科罗廖夫的谨慎是完全有道理的,把1号导弹运回装配场后,也没有找到螺帽。如果发射定会酿成悲剧。结果,第一个发上天的已是编辑为7的导弹。